走进德清 | 精彩视听 | 公示公告 | 县长热线 | 最新文件 | 观光旅游 | 便民服务
::走进德清:::...

::乡镇风采:::...

::便民服务:::...



 
::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政务 >> 最新文件 :::
文字:   打印


关于进一步加强“平安德清”建设的意见
(2004年9月10日)
www.dqnews.com.cn 2004-09-27 德清新闻网
  

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浙委[2004]11号)和《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浙委[2004]16号)及市委《关于进一步完善“平安湖州”建设的意见》(湖委[2004]9号)文件的要求,结合德清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平安德清”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标本兼治、整体推进的原则,紧紧围绕“创经济强县、建生态德清”,以维护稳定、促进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构筑治安防控体系和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以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为总抓手,以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总要求,深化打击防范整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全面创建“平安德清”,切实推动德清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的宏伟目标。

二、创建目标

创建“平安德清”的总目标是: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使德清全面实现“五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确保“六个好” (即政治稳定好、治安状况好、经济运行好、安全生产好、公共安全好、安居乐业好)。具体的目标是:确保 “六个不发生”,实现“七个全市较低水平”、“八个位居全市前列” (详见德委办 [2004]15号《关于开展“平安德清”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

三、主要任务

创建“平安德清”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是建立完善“六项机制”,全面构建“六大体系”:

1、建立完善打防控经常性工作机制,构建有力的打防控体系。

1)深化对犯罪的打击。坚持“严打”方针,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依法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流氓恶势力犯罪、毒品犯罪和侵财型犯罪等,努力遏制刑事犯罪多发势头。严厉打击各类经济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2)加强人民防线建设。切实加强新形势下隐蔽战线的斗争,有效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及各种恐怖活动。深化与“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坚决遏制“法轮功”地下组织活动和非法宣传品案件的发生;强化重点监控,做到异常情况发现得了,控制得住,努力提高对敌斗争的整体水平。

3)切实强化社会面治安防控。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切实加强基层基础防范工作,大力开展群防群治,不断提高群防自防能力。加快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打防控工作力度,逐步推进在重点部位、复杂路段治安实时电子监控,加强社会面管理,全面提高社会治安防范的科技含量。

4)落实好特殊对象管理。深化对流动人口的教育、管理、维权服务,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犯罪预防机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落实归正人员安置帮教措施,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

2、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构建有效的疏导化解体系。

5)着力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大力发展创新“枫桥经验”,着力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努力把各类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强化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力度,不断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的矛盾纠纷社会联动调处机制。深化对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检查督查,及时妥善处置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防止矛盾激化。对破坏公共秩序、冲击党政机关、堵塞铁路、公路、破坏交通秩序以及暴力抗警等极端行为,要依法果断处置;对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分子和借机打砸抢的违法犯罪分子,要依法严惩。

6)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认真贯彻《浙江省信访条例》,依法保护群众合法的信访权利,依法规范信访工作行为和群众上访行为。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下访约访、包案制度和越级上访劝返制度,全面落实信访工作四级领导责任制,妥善解决带有政策性、苗头性、群体性特点的信访问题,有效遏制群众越级访、重复访、集体访。

3、建立完善统筹发展机制,构建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

7)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统一起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农村“五化”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化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8)整顿和规范市场运作。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非法生产经营活动,保护消费者利益。加强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建设,努力建立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证的社会信用制度。

9)切实稳定社会运行秩序。坚持加快建设速度、加大协调力度、加强需求管理的有机统一,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抓好要素资源配置的规划和建设,努力改善水、电、运等生产要素和油、煤、气等重要物资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稳定人心。

4、建立完善各种应急机制,构建全面的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体系。

10)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大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肃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坚决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多发的状况。扎实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矿山、水上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用爆破器材和特种设备等方面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切实加强对事故隐患的综合治理及危险源的监控管理。

11)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努力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社会广泛参与,应急求援有力的社会公共安全工作格局。加快对自然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切实做好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严格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机制、医疗救治机制、突发卫生事件和重大疫情信息网络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12)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加强重大节庆活动的申办和安全管理,坚持“谁主办、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思路,抓好公共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和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施,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有效动员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社会力量投入应急行动,努力把突发事件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5、建立完善依法治县工作机制,构建完备的民主法制保障体系。

13)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不断提高法治化水平,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社会长治久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进一步落实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推进城镇社区民主建设。

14)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全面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法治政府。坚持严格执法,维护司法公正,保障公平正义。加强法律援助,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15)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行为,坚决查处与违法犯罪分子相互勾结,充当保护伞,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失职渎职和职务犯罪行为。

1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引向深入,在全社会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围绕“双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

6、建立完善规范的组织建设机制,构建强有力的基层网络体系。

17)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强化以乡镇综治办建设为重点的基层综治组织建设,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和“两所一庭一中心”等基层组织以及乡镇综治机构建设,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坚持从优待警,从严治警。进一步改革警务制度,强化保安队伍建设,全县要按万分之十的标准配备协警力量。

18)健全基层信访工作网络和机制。乡镇要配齐配强专职信访干部,部门要落实信访工作人员;要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落实信访工作的各项制度,夯实信访基础工作。

19)加强基层治保、调解组织建设。行政村和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要依法建立调整充实治保、调解委员会,做到“人员、组织、报酬、制度”四落实,从人、财、物上保障基层维护稳定工作开展,筑好第一道防线。

20)加强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深入学习和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健全“四前”工作机制;乡镇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要在人员素质、物质保障、机制建设上有新的进步,充分发挥调处中心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综合职能作用。

四、实施步骤

按照“一年争创目标、二年完善提高、三年巩固发展”的基本思路,用三年时间全面实现“平安德清”总要求。

第一年:县和乡镇在提出创建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意见的基础上,全面开展创建工作。到2004年底,全县实现“六个不发生”;80%的乡镇达到“平安乡镇”考核标准;90%以上的村、社区、单位开展创建并达到“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的标准;“平安德清”考核总分达到850分以上,向市平安领导小组申报平安县,争取实现“平安德清”创建目标。

第二年:针对“平安德清”创建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完善平安创建工作措施,不断促进创建内容和质量的提高。到2005年底,在保持“六个不发生”的基础上,全县考核总分在完善中得到提高,“平安乡镇”创建合格率上升到90%,“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创建面上升到95%,不断完善“平安德清”创建目标。

第三年: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完善平安创建的各项长效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体系并正常运作,全县“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等创建在巩固中提高,在提高中发展;使德清在连续二年平安的扎实基础上,到 2006年底,继续巩固“六个不发生”,全县考核总分在巩固中得到提升,“平安乡镇”创建合格率达到100%,“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创建面又有新的发展,继续巩固“平安德清”创建目标。

五、组织领导

1、各乡镇、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专门领导班子,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班子成员要协助抓,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共同担负起保一方平安的职责。县委、县政府成立创建“平安德清”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建立办公室成员单位,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平安德清”建设各项工作。各乡镇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大力推进“平安乡镇”和“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创建活动;县级机关各部门及下属单位,以及有法人资格的企业,在加强自我创建的同时,坚持“条块结合”,自觉服从属地党委、政府的领导和综治委的指导,积极开展创建活动。

2、在创建工作中的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创建责任部门要严格按照责任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本职范围内的创建工作;综治部门作为牵头部门,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搞好创建活动。政法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各部门各单位要紧紧围绕“平安德清”创建目标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履行打击、防范、疏导、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宣传等职能,扎实推进“平安德清”建设。

3、各乡镇要在人财物上为创建“平安德清”提供有力保障。除保障政法综治等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经费外,要把创建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使之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要向基层倾斜,确保专款专用。基层创安工作,除落实专项经费外,对不足部分,要根据中央和省、市委的有关文件精神,因地制宜,多渠道、多途径地解决群防群治经费,保障创建活动的开展。

六、考核奖惩

“平安德清”创建活动考核工作在每年十二月份进行,与综治、信访、安全生产一并考核,具体分为“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等四类,由县和乡镇分级组织,每年一次。考核实行千分制,得分在850分以上的为合格。

1、“平安乡镇”考核由各乡镇自评,其当年实现“十个不发生”;辖区内“平安村”、“平安社区”和“平安单位”的创建开展率达90%以上;全部内容考核自评850分以上,向县平安领导小组申报,经考核合格的,向市平安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验收核准后,由市委、市政府统一命名。

2、“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的考核,由各乡镇根据县定创建标准(另行发文)自查自评后,向县平安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抽查审核后,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命名。

3、县级机关所辖下属单位“平安单位”的考核,由部门根据县定创建标准自查自评后,在征求当地党委政府意见的基础上,向县平安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抽查审核后,由县委、县政府统一命名。

4、对被市命名的“平安乡镇”,由县委、县政府给予奖励;“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由乡镇给予奖励;县级机关下属“平安单位”由主管部门给予奖励。

5、被命名“平安乡镇”、“平安村”、“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发现当年有出现“十个不发生”的事项隐瞒不报或弄虚作假的,撤销荣誉称号,并取消下一年度的申报资格;如发现有其他重要事项隐瞒不报或弄虚作假的,撤销荣誉称号,同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6、对当年出现“十个不发生”或发生在全市以上有重大影响社会不稳定事件的乡镇,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7、平安创建工作列入组织人事部门对干部任期目标和年度述职报告,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干部政绩、晋级晋升和奖励惩处的重要依据。对平安创建一年内不合格的党政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二年不合格的党政主要领导实行通报批评,三年不合格的,党政主要领导按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建设“平安德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各乡镇、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平安德清”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编辑:小吴 作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