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德清新闻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荣小秀:丝绸画缋“守艺人”
时间: 2025-09-15 来源: 作者: 记者 杨名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透过木窗,洒落在端坐于绣架前的荣小秀身上。只见她指尖轻捻画笔,在细软的绢布上缓缓游走。不多时,一朵蓝色的宝相花在绢布上绽放。而这,只是“丝绸画缋”多道工序中的一道。

  “先勾线条再上色,然后高温蒸洗。”荣小秀告诉记者,这就是“丝绸画缋”,说白了就是在丝绸上画画,这种技艺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作为丝绸画缋县级非遗传承人,如何让这项古老的技艺与新时代同频共振,是荣小秀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荣小秀的工作室位于乾元镇务前街,工作室内整齐摆放着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毛笔、板刷和不同颜色的丝线、布块。她说,丝绸画缋所用的染料、颜料以植物、矿物提取物为主,完成一件作品需历经绘、印、染、蒸等多道工序,全部都需要手工操作完成。“按照工艺来说,染底色是最难的,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湿度,染色出来的效果完全不同。”

  荣小秀自幼对色彩敏感度很高,有一定的手艺基础,二十多年前,在杭州的一个工艺展上被丝绸画缋作品所震撼,开始了拜师求艺之路。

  虽然这些工序对于她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要完全掌握这些工序的火候还需要时间的锤炼。“刚学那会儿,每天都扎在工作间,用了十几年时间去苦练技法。”小小的工作室里,荣小秀日复一日苦练画缋技艺,为每一件作品赋予温度和“灵魂”。墙上展示的《双龙贺岁》就是她的得意之作,也是目前尺寸最大的一幅作品。“整幅画幅一米五到两米左右,共18个颜色,寓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

  在这一行潜心磨炼了二十余年,荣小秀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除了将传统的丝绸画、丝绸屏风和丝绸扇做到极致,还开发了披风、服装等多个品类,希望让这项技艺从“原生态”走向“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