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盛夏,留在7岁幼儿盛子桓(小名图图)记忆里的,是炙热、汗水、付出……在不久前落幕的“2025年湖州市戏曲小金桂”的比赛中,他像是一匹黑马,凭借出色的唱腔、灵动的表演,把《沙漠王子·算命》中的王子演得入木三分,成功摘得“小金桂”。
“离梦想好像又近了一点点。”收获荣誉的图图笑得很甜,“想要成为‘小戏骨’非常不容易,我要努力再努力。”
如今甩头赢得满堂彩
《沙漠王子·算命》是越剧尹派的经典唱段,源自赵志刚的代表作《沙漠王子》中的经典唱段。“手扶琴儿心悲惨,自己的命儿我自己算,对面坐是我心爱人,可叹我有目不能看……”戏曲讲究唱念做打,对年仅7岁的图图来说,挑战就更大了。只见图图手持马头琴,眼神忧伤,唱词深情而哀伤,将王子内心的情感变化展现得细腻入微,深深感染了评委和观众。
看着儿子在台上表演,妈妈胡丽萍心里又骄傲又心疼。“戏曲扮相要勒头,很疼,大人都不一定能受得了,对孩子来说就更苦了。而且因为要戴好帽子,头部勒得特别紧,不然帽子万一脱落,那就是舞台事故。”
勒头到底有多疼?妈妈回忆起1年前,儿子第一次参加个人组戏曲比赛的场景。“一开始挺顺利的,很新奇。但是在后台候场时,他开始浑身冒冷汗,头疼想吐,一直揉着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当时我也手足无措,只能抱着安慰。但是当乐曲声一起,他似乎是换了一个人,忘却了疼痛,精神百倍地上台,完美地完成唱段。”
比赛期间恰逢酷暑,每一场比赛,图图在妈妈和老师的帮助下,都会在酒店化好妆、戴好头套,然后早早去比赛现场等候。就这样,他一路“过关斩将”,笑捧“小金桂”。
从无数兴趣班里“锁定”越剧
虽然图图只有7岁,和戏曲的缘分却已经有好几年了。在牙牙学语的年纪,他就开始听戏。
“孩子比较喜欢越剧,更喜欢节奏强、欢快一些的。”胡丽萍介绍,图图从小跟着外婆看戏曲节目,经常模仿戏曲演员的动作,挥舞毛巾或者吃饭用的小罩衣。“最早接触戏曲,是两周岁时姨妈送的一根戏曲道具马鞭,当时人还没有马鞭高。”妈妈回忆,两岁半时,图图最爱的玩具是扇子和一条绿色水袖,只要听到越剧音乐响起,就会手舞足蹈,晚上睡觉也是伴着越剧声入睡。
随着年岁渐长,图图对戏曲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越接触越喜欢,戏服、头饰、扮相、唱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说,戏曲路上非常感谢妈妈对自己的支持。
“如果孩子一直保持对戏曲的热爱和兴趣,以后有机会参加培训或者有缘遇到专业的老师愿意教他,我们会全力支持。他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希望能一直保持这份热爱。”胡丽萍表示,自己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戏曲,学习戏曲需要练习做派、身段、唱腔等,这个过程很辛苦,却能锻炼毅力、培养自信。
全家都成了戏曲爱好者
姨妈胡丽虹生活在丽水缙云,从小在婺剧的熏陶中长大,对戏曲如痴如醉。在图图“唱戏”这条路上,她作为启蒙老师功不可没。“这个动作一定要这样才算到位,和旁边的小朋友排成一排,不要忘记自己的点位,手眼身法步同时协调……”排练室内,胡丽虹手把手指导图图的戏曲动作,传授戏曲唱法,一颦一笑都要尽可能准确细致。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凭着一腔热爱和不懈坚持,在摘得“小金桂”的同时,图图还获得“德清县小小非遗少年”称号,德清县非遗少年讲述大赛特等奖等诸多荣誉。每一次获奖,对他都是一次激励。
在图图的影响下,如今全家人都成了戏曲爱好者。
爸爸是图图最忠实的“观众”,已经开始跟着他一起唱;妈妈的手机里,全部都是戏曲。入夏以后,送戏下乡的演出多了起来,今年的暑期,对图图来说更加是一场忙碌的“战役”。在姨妈的带领下,他走进学校、村社,展演、宣讲、传播非遗艺术。增加舞台经验的同时,他正用自己的热爱,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