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康街道五龙小区的一栋居民楼里,92岁的余天均和老伴相伴度日。屋内陈设简朴,有着明显的岁月痕迹。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温和寡言的老人,曾两度奔赴朝鲜战场,是一位亲历抗美援朝战火的志愿军老兵。
1951年3月,18岁的余天均参军入伍。同年10月,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战场。彼时正值深秋,而朝鲜已经寒意凛冽。“那天鹅毛大雪,我穿着部队发的一件棉衣,背着4公斤炒米就上了前线。”老人回忆道。
战士们多为徒步上前线,为躲避敌机侦察,他们白天隐蔽、夜间行进,一天行走数十里是常有的事。“天快亮的时候,就在桥洞里歇一歇,天黑了再赶路。”他回忆说。
进入前线后,战事紧张激烈。余天均所在部队负责对空作战,任务是击落敌机。“敌人飞机俯冲扫射,子弹贴着耳朵飞过,炸得耳朵都聋了。”他说,刚开始上战场时会紧张,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
作战期间几乎没有停歇,白天黑夜连轴转。朝鲜当地受灾严重,百姓生活艰难,不少房屋在战火中化为废墟。“我们村有个一起出来的战友,就牺牲在那边。”回忆起这段往事,余天均沉默片刻,“心里真的很难受。”
“那时候大家思想很一致,都是自愿报名去的。”余天均回忆说,部队政治工作抓得实,组织引导有力,战士们高度认同保家卫国的使命,人人都有决心、有担当。
说话间,他从屋内取出一只奖章盒,缓缓打开,里面是一枚“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他低头望了一眼,指尖轻轻拂过奖章边缘。“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替牺牲的战友们领的。”他说得平静,神情却格外庄重。
余天均回忆,他曾两次赴朝,前后近三年,直到1954年随部队归国。退伍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有66年党龄。他于1958年因新安江水库工程迁居德清,曾经修过铁路,担任过农机厂厂长。
“我没做什么大事,就是听党的话,做自己该做的事。”他说得朴素,却字字踏实。如今,他正安享晚年,生活宁静。面对年轻人,他常常叮嘱:“苦日子我们吃过,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是一代人拼出来的。希望年轻人珍惜今天,也能扛起明天的责任。”
风雪中出征,默默中坚守。没有豪言壮语,余天均用一生践行了信仰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