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德清新闻网 >> 您当前的位置 : 新闻中心 >> 时政
文字:   打印

产业有势头 乡村有模样 农民有奔头 德清“三农”半年绘出“丰”景图
时间: 2025-07-28 来源: 作者: 首席记者 倪忆雪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盛夏时节,德清乡村满目葱茏,鱼跃稻香、青年归乡,一派产业兴旺、乡村美丽、农民富足的喜人景象。

  今年上半年,德清县农业农村局在项目提速、乡村提质、农民提效上铆足劲头,全县“三农”工作快步向前,交出了一份成色十足的“半年红”成绩单。

  土地“热”起来

  项目跑出“加速度”

  走进乾元镇的“共富数字渔仓”,矿坑变身“数字车间”,鱼儿在智慧系统的精准投喂下欢快跃动。近日,这个全国单体最大的淡水鱼数字渔仓正式开仓,成为德清现代农业的又一标杆。

  “共富数字渔仓”的加速落地,仅仅是德清众多农业项目火热建设的一个缩影。1~6月,以益海晨科长三角蛋鸡养殖示范基地项目为代表的全县59个千万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齐头并进,累计投资已突破13亿元。亿元级乡村产业项目签约、开工、竣工进度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100%、110%、66.7%。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高达2.27亿元,同比增长44.3%。

  不仅有项目的快马加鞭,一批标志性成果也为德清“三农”添上亮色——

  “浙江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全国首个水产养殖领域世界级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国家渔业绿色循环发展项目成功落地;德清还被列为浙江省缩小“三大差距”改革全域综合试点。

  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是德清在推进农业产业、生态价值与体制改革融合上的持续探索,也为“三农”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村庄“活”起来

  青年返乡“新势力”

  莫干山脚下的仙潭村,盛夏游客如织。“这几年村子越变越美,越来越多年轻人回来了!”村民徐大爷脸上笑开了花。仙潭村和南路、四合等村通过“抱团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效益,截至去年年底,大仙潭片区集体经济收入相比2021年增长75.24%,年均增长25.08%。

  今年,德清全域谋划“大仙潭”环莫干山、浙北水乡产业融合共富等九大特色组团片区,初步谋划155个子项目,推动乡村一体化发展再提速。

  “村子要活,人要先来!”德清深入实施青年入乡“三统五环漫天星”行动,高标准打造“环浙工大引聚青年入乡”康乾一体片区组团式发展共融项目,26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加速建设,上半年累计共培育新农人5000余名、农创客400余名。

  95后“新农人”俞诗凡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把电商、直播等新玩法搬进了村,还带出20人年轻农创团队。村咖、研学、非遗手作等一批乡村“新物种”也纷纷入驻德清村庄,成为乡村运营持续升温的强劲引擎。

  农民“富”起来

  增收致富有“门道

  营盘小区内,宋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停车楼综合楼项目不仅为周边市民解决了停车难题,也为村集体打开了增收新渠道。“村里资产盘活了,村民口袋自然也就鼓了。”县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一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28万元收入。

  帮助低收入农户增收,德清也在不断探索新路径。在“共富数字渔仓”,一种农户认养模式悄然兴起。“我们家今年认养了一桶鱼,一年多赚一千多元!”洛舍镇东衡村村民朱璐璐乐呵呵地算起了收益账。通过“企业运营+农户认养+金融支持+公益帮扶+保险兜底”五位一体模式,项目目前已覆盖130户左右低收入农户,每户年均可增收约1080元。

  为推动共富扩面提质,德清制定实施《低收入农户“双十双百助千家”增收促富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推出10余项增收举措、实施10个持股项目为切入口,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形成覆盖134个行政村、100余家农业主体的村企协作网络,带动约2000户低收入农户实现稳步增收。

  从鱼塘到云端,从田野到直播间,变化正在发生,希望正在生长。德清“三农”正沿着一条条更宽的共富之路,一头连着泥土,一头奔向远方。

  收获的热浪尚在酝酿,属于德清乡村的“丰”景图,精彩仍在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