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浙江省皮肤病医院门诊大厅内,就医的人流不断。
自助挂号机前,佩戴着党员徽章和“黄手帕”志愿者标识的卢宇宁,正引导着前来就医的患者操作设备:“您把电子医保卡打开,对准这个扫码口扫描,对,再点这个‘挂号’按钮。”她的动作熟练而沉稳,指尖在屏幕上有序点击。这样的场景,每一天都会在挂号机前上演。
时间回溯至2009年,一群热心人士因看望脑瘫儿童小旭东而聚首,成立了最初的志愿服务小组,成员仅十余人。而历经16年发展,这支队伍已壮大为拥有1800余名注册志愿者的公益组织——德清县黄手帕公益服务中心。其中,12名正式党员和1名预备党员构成了团队的核心力量,卢宇宁就是其中的一名党员志愿者。
36岁的卢宇宁是德清县新城公交公司的一名职工。尽管日常工作繁忙,但她在母亲——一位老志愿者的言传身教下,于5年前加入了“黄手帕”。“母亲常说,党员就是要多帮助别人。看到她退休生活因奉献而充实快乐,我也决心追随她的脚步。”卢宇宁回忆道。如今,这份信念已化作行动传承:不仅她自己累计的志愿服务达到了2991小时,更时常带着10岁的儿子参与公益活动,让奉献精神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党员徽章不仅别在胸前,更要刻进心里。”县黄手帕公益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宣成国的话,道出了这支队伍的行动准则。在坚持“医路同行365”项目的同时,中心还与县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了常态化协作机制。每周,“黄手帕城市管理志愿服务队”都会准时走上街头,与执法人员一起开展市容环境巡查。
当天晚上7点,志愿者在武康街道吉祥街路口集合,手持工具,捡拾路面及绿化带中的烟头、纸屑等垃圾,对乱停乱放等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成为城市精细化管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群众力量。他们日复一日地弯腰俯身和耐心劝导,将志愿服务实实在在地融入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共同维护着城市的整洁与秩序。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的亮眼底色,更是基层治理的坚实臂膀。近年来,县黄手帕公益服务中心以党建为引领,将志愿服务与城市治理“编织”在一起,走出一条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的新路子,让服务更广、更深、更暖人心。在这里,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专业赋能,志愿服务不再是零星的“做好事”,而是一股融入城市肌理、精准对接民需的强大暖流。在宣成国的手机上,记录了黄手帕公益服务中心每一位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时长,自2017年有统计数据以来,志愿服务时长共计158873.6个小时。
“我们希望,志愿服务的温度,最终都能落到群众的获得感上,让老有所享、小有所扶、残有所助。”宣成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