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乾元镇幸福村的“共富数字渔仓”项目现场,一池池清澈水面泛起涟漪,4万尾鲈鱼苗顺着水流“游”进养殖池中,育苗区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接下来一周内,还将有26万尾鱼苗陆续入池,这标志着项目由系统调试转入实质性养殖阶段。据了解,整个项目投产后,这里将成为全国单体最大的淡水鱼数字渔仓。
育苗区内,一排排圆柱形养殖池排列有序,池水轻轻涌动,鱼儿活跃游动。养殖运营总监曾奇韬介绍,这批投放的是中段规格鲈鱼苗,平均体重约200克,体型比传统50至100克的小苗更大。“我们选用中段规格苗,主要是为了控制养殖周期、精准卡住销售节奏。这批苗养两个月基本能长到0.5公斤,正好赶上8、9月的旺季,后续会和叮咚买菜等线上平台合作销售。”他说。
记者了解到,一般商品鲈鱼市场主流规格为0.5公斤左右。按此估算,这批30万尾鲈鱼苗最终产量可达15万公斤,产值约700多万元。
相比传统鱼塘,这里更像是一个“水上车间”。每个养殖池体积约15立方米,占地不到13平方米,却能实现一亩传统鱼塘的产量。水体循环系统不间断运行,保证水质清洁、溶氧充足。“一个池子一个季度能出鱼2500公斤,而且可以连续投放、分批出鱼,单位面积产出提升明显。”曾奇韬说。
不少市民也关心:这种高密度养殖方式,鱼的品质能保证吗?“我们采用的是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县农业高新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晓东一边查看控制面板,一边解释道,“微循环系统、调水池、消化池协同运转,再结合数字化水质监测平台,水温、溶氧、pH值都能实时调节,确保养殖环境稳定。”他表示,这套系统的恒温恒氧控制能有效避免传统鱼塘在寒潮或高温天气下容易引发的鱼类应激反应,使养殖过程更可控,鱼的品质也更稳定。
项目整体规划为育苗区、品质提升区、成鱼区三大功能板块。本次启用的育苗区只是第一步,6月中旬,570个池的品质提升区将投用;成鱼区则拥有约2000个池,预计9月份全面投产。届时将具备500万公斤养殖能力、500万公斤暂养能力和2500万尾苗种承载能力,全面实现从养殖到销售的数字化管理。
项目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新机遇。“后续,我们会通过合作社、企业托管等方式,吸引更多村民参与,共同探索‘合伙养鱼’的新模式。”沈晓东说。在数字池塘的涌动水声中,一条“养得稳、卖得好、共富起”的新路正逐渐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