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新建的野化训练笼舍正式启用,朱鹮野化训练空间再拓展,为后续朱鹮野外放归打下坚实基础。
走进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44只经过精心挑选的朱鹮被放置在专门的转移箱内。箱子搬运到新建的野化训练笼舍后,随着箱体打开,这些朱鹮振翅高飞,在笼舍上空飞翔盘旋,随后就自在地停留在水边觅食休憩。
“这个野化训练笼舍从去年开始建设,历时一年。新笼舍面积为5000多平方米,是原有笼舍面积的两倍,笼舍内仿照自然的生态系统建设,可以满足朱鹮觅食等野外生存能力训练的需要。”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高级工程师邱国强说。
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誉为“东方宝石”。记者了解到,首批进驻笼舍的朱鹮为3至5岁的成年个体,雌雄各半,将在这里进行为期一年的野化训练。一年后,经过综合评判,符合条件的朱鹮将正式放归野外,进一步推动朱鹮野外种群的重建和复壮。
“1981年5月,有关专家在秦岭腹地的汉中洋县姚家沟发现7只野生朱鹮,由此开启了保护和拯救朱鹮的工作。44年后的今天,我们在浙江省朱鹮抢救保护基地启用新建的野化训练笼舍,就是希望进一步推动中国南方朱鹮种群重建的步伐,让朱鹮能够自由翱翔。”邱国强说。
据悉,作为朱鹮曾经的分布地之一,2008年,德清从陕西引进了10只朱鹮,先后攻克了饲养、繁育、野化等技术难关。截至2024年,德清朱鹮种群数量已达858只,成为全国最大的朱鹮人工繁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