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市镇城西村的村民朱月明来说,生活变得不一样,是从开这家面馆开始的。
“周末排队,起码半小时才能吃上。”他说。几个月前,他和妻子在村里新建的“共富大楼”里开了一家面馆,店面不大,但客流不断。日子开始有了盼头,干劲也随之提了起来。
这栋三层的“共富大楼”,建在村里一块闲置多年的土地上,面积不大,仅3亩出头。但正是这块地,为城西村注入了久违的“活力”。
村子发展了 资产却“空了”
城西村位于新市镇建成区核心区块,由原三里湾、东庄头、水产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随着多轮拆迁安置推进,村民陆续搬入新居,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却一度跟不上脚步。
“拆迁之后,原有的资产没有了,租金等收益也随之消失。”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沈建平说,村里想发展,却经常“手里没资源、账上没钱”。
村干部将目光投向了俞家里东侧的一块闲置地。地块虽小,但周边有小区、学校和医院,具备一定商业潜力。2023年,城西村结合“一村一策”专项行动,自筹资金900余万元,启动“共富大楼”建设项目。
大楼落成 带来新机会
项目启动之初,招商并不顺利。为了引进合适的项目和租户,村干部四处奔走、反复沟通。最终,一位在周边经营多家门店、来自云南的超市经营者尤华镇,成为首批签约租户之一。
“周边人多、配套成熟,村里对接也很及时。”尤华镇说,“最关键是看得见未来。”
目前,大楼一层的27间商铺已全部出租,涵盖超市、餐饮、小吃、棋牌等业态,方便了周边居民生活,也带动了50余个就业岗位。二楼商铺出租过半,三楼规划为1200平方米的家宴中心,正在公开招标,引入专业运营团队。
朱月明的面馆是最早入驻的商户之一。“刚开始心里也没底,但慢慢客人多了起来,现在还请了几个村里人一块做。有钱大家一起赚,干起来更有劲了。”朱月明说。
据村里测算,大楼前三年预计可为集体带来每年65万至70万元收入。后期,村集体还计划通过资产入股等方式参与经营,进一步拓宽收益渠道。
从“沉睡资源”到“集体资产”
“共富大楼”不是一个大项目,却是城西村重启集体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步。
目前,村里正进一步梳理低效和闲置资源,计划通过出租、合作开发等方式拓展“共富空间”。与此同时,大楼带来的新增收入也将优先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弱势群体帮扶等方面,力求将发展成果更多地反哺村民。
“村集体强一点,村民的获得感就多一点。”对于村子的发展,沈建平信心十足。
↘记者手记
采访那天是个普通的工作日。上午九点,共富大楼里的面馆已经坐得七七八八,热汤的香气混着锅铲声在小店里回荡。老板朱月明一边煮面,一边热情地和客人打招呼,他笑着说:“现在做这碗面,是越煮越踏实。”
记者站在店门口,忽然意识到:原来“共富”这两个字,不只是政策文件里的目标,也藏在一碗热面里,一张笑脸上。
三亩地,不大;一栋楼,不高;但当资源“活”起来、产业“落”下来、村民“动”起来,小地方也能撑起大文章。
共富,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跃进,而是一点一滴的生活改善,是“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的变化。
在乡村走得越多,越能体会到:发展最动人的时刻,往往不是机器轰鸣,而是人间烟火重新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