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武康街道群益街渐渐苏醒,74岁的王法珍习惯性翻开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待帮扶的困难学生名单、敬老院慰问日程,以及党支部“爱心基金”的收支明细。
自1983年用攒下的积蓄资助村里修桥起,这位仅有半年学历的农村妇女,以40年如一日的善行,在德清大地上刻下了一个“红色个体户”的公益传奇。
泥泞路上种下善因
“当年骑车驮两百斤菜摔在田埂上,是路人帮我扶起来的。”提及公益初心,王法珍总想起创业初期的困顿。小时候的王法珍放过羊,种过田,吃过不少苦。1977年,王法珍进入三合乡(现下渚湖街道)机电站厨房帮工,1983年成为德清首批个体户,当她在二都村挂起“王龙”饭店招牌时,全村还没有一条像样的路。
那时,饭店首月盈利仅百元,她却咬牙捐出万元用于村里修桥铺路。这笔相当于如今数十万元的“巨款”,成为王法珍公益长跑的第一个脚印。
随着饭店在1993年迁至武康城区,王法珍的慈善版图同步扩展:从结对困难家庭大学生到设立“王龙助学奖”,从汶川地震捐款到捐赠20万元助家乡建体育馆,再到每年定向向县慈善总会捐赠1万元。40年间,她将“回报社会”写入经营哲学:“大家来吃饭是给我活路,我就要把这份情传下去。”
党旗下凝聚公益力量
2013年,62岁的王法珍迎来人生高光时刻——作为德清县首批入党的个体工商户,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次年当选德清县个民协会武康分会支部书记后,她将每月25日定为“公益行动日”:党员自筹爱心基金,帮扶孤寡老人、资助困难学子,累计捐赠超100万元。2023年,这支“红色商队”获评省级“小个专”党建品牌示范点。而王法珍丈夫、女儿女婿等家中6名党员组成的“公益矩阵”,更将善行融入家族基因。
“财富说到底,不过只是一串数字罢了,能帮到别人,那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她的带动下,2023年,其经营的浙江王隆电力有限公司独立党支部成立,昔日“个体户”转型“红色企业”。员工们清晰记得,疫情期间王法珍带头捐赠防疫物资时说的话:“咱们招牌上‘王隆’两个字,既是商号,更是社会责任。”
慈善不是“独行侠”
翻开王法珍的账本,一组数字耐人寻味:个人捐赠从修桥铺路到设立助学奖,集体行动从党支部基金到企业专项帮扶。这种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的跨越,恰是我县个体工商户群体公益觉醒的缩影。
在德清慈善总会的档案里,王法珍的捐赠记录跨越世纪。每当旁人送上“慈善家”称号时,她总是摆手笑道:“和那些一捐赠就上百万的企业家比,我就是个‘攒钢镚做善事’的小老板罢了。”可就是这40年如一日积攒“钢镚”的执着,让她成为当地人心中亲切的“王大姐”——一个比企业品牌更闪亮的名字。
如今,已转型电力行业的王法珍依然保持着饭店老板的习惯: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最新一页写着“2025年助学计划”。从泥腿子到企业家,从个体户到党员先锋,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那句朴素誓言:“只要还能动,就要把这份温暖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