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莫干山,春意正浓。走进莫干山加州菌业共富示范基地,一排排白色小屋静静排列,外观虽朴素,屋内却别有洞天——湿润的空气中飘着淡淡的菌香,一朵朵金黄色的耳状菌菇从菌包中探出头来,工人们正忙着采收这些珍贵的金耳菌。
“金耳菌在民间素有‘菌中黄金’的美誉。”基地负责人朱连星一边展示着刚采下的金耳菌,一边介绍说,“它不仅口感鲜美,更富含多糖、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较高的药用和保健价值。”
据了解,野生金耳菌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栎林地带,对温度、湿度等生长条件要求极高,在自然环境下一个周期需要3至4个月,产量稀少、种植难度大。
“也正因为它的珍稀和种植难度高,我们才研发了这套智慧种植系统。”朱连星说。今年2月基地种下首批金耳菌,仅用25天就进入采收期,这得益于5G物联网技术的精准调控。一个智慧菇房年产量可达10吨,一个30平方米的菇房年产值可突破20万元,实现了高附加值菌菇的规模化种植。
在基地的监控中心,记者看到电子大屏上实时跳动着各项环境数据:温度21.2℃、湿度95%、二氧化碳浓度939ppm……技术员介绍说,通过模拟金耳菌的原生环境,这套系统能够对菇房内的各类参数进行智能调节,使原本“娇贵”的金耳菌成功“落户”德清。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优质菌种与智能系统配合,使得生长周期缩短至传统模式的1/4,实现年产10茬的高效种植。
在分拣区,工人们正在对刚采收的金耳菌进行分类装箱。据介绍,目前约30%的金耳鲜品将供应本地高端餐饮市场,剩余70%将烘干后交由生物科技企业进行深加工。“金耳多糖在保健品和化妆品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朱连星介绍,目前团队正与山东农科院中试基地合作,开展金耳多糖的中试提取工作,下一步计划在德清建设深加工基地,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
与此同时,团队自主研发的“一种基于蓝/太电磁波技术栽培金耳方舱及其栽培方法”也已进入发明专利实质审查阶段。朱连星表示,该项技术若能成功应用,预计将在现有产量基础上提升20%。
一只只“金耳朵”在智慧菇房中悄然长出,不仅打破了菌菇种植对地域和气候的依赖,也为德清乡村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从高山密林到莫干山下,这场由科技驱动的菌菇“革命”,正在数据与泥土之间生根、发芽,描绘出一幅现代农业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