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时,岳云家庭农场负责人朱岳云已经在田里忙开了。“把秧盘轻点放,别磕着了!”他一边招呼工人搬运秧盘,一边在田间来回穿梭,脚上的泥巴已经裹了一层又一层。
这几天正是育秧的关键时候。朱岳云说,他们采用的是全套流水线育秧工艺——先浸种、催芽,再送入自动育秧线,经过72小时的“暗化处理”,让种子在“休眠”中积蓄能量。“就像是给种子‘催个眠’,醒来之后更精神。”朱岳云笑着解释道。
处理好的秧盘被送进大田,覆盖上一层无纺布,既保温又防晒。“白天水汽不容易蒸发,晚上也能保住温度。”他说,“再适当喷水,一般二十多天后,苗子就能长到15厘米,可以直接上插秧机了。”这两天他们计划育秧2亩,可满足400多亩早稻的插秧需求。
苗还在发芽,另一边的田已经翻耕完毕。记者顺着田埂走了一段,只听“轰隆隆”一阵响,一台拖拉机正在田里来回穿梭,翻起的泥土散发着湿润的清香。
“今年我们打算种400多亩早稻,全靠机插。”朱岳云表示,“机械化种田,省人省力,秧苗整齐,后头的管理也容易。”等到四月秧苗入田,新一季的希望也将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