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昔日“试验田”,而今“高产田” 莫干山研究院做大做强高能级产业体系
时间: 2024-11-06 来源: 作者: 记者 徐晟昱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莫干山研究院产业创新园

  浙工大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正在林丽利教授的碳中和实验室制备溶液

  湖州维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包车间工人正在进行产品的检验、挑选、称重

  莫干山研究院产业创新园

  “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俯瞰图

  11月的金鹅湖,波光粼粼;“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内,创新热潮涌动。

  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就坐落在这里。2021年6月,为落实省委关于建设“浙北硅谷”的批示精神,我县与浙江工业大学达成校地合作,莫干山研究院作为共建新型创新载体,于2022年1月正式运行,开启了我县科技创新的全新探索。

  站在这片热土回看,两年多过去,昔日这片稻浪翻滚的乡村田野如今已是人才荟萃、动能澎湃的科创高地。莫干山研究院共孵化培育科技企业128家,引进培养海外高层次人才50余人,探索出一条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有效路径。以这里为圆心,创新动能辐射半径正在不断扩大。

  打造聚才用才“策源地”

  不管建设什么样的研究院,有一个理念是共通的:人才是根本。

  从成立之初起,莫干山研究院的人才蓄水池正以“不受干扰的发展速度”不断扩容。目前,研究院已引育和建设一支“院士领衔、国家级人才为核心、青年博士人才集聚”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应用型研究生高素质人才,现有院士1人柔聘、国家级人才19人(全职、全时8人),省级人才28人(全职、全时12人),博士、博士后48人。

  一个研究院何以“才链全球”?求贤若渴的心思,从招才引智的一揽子政策中可见一斑。德清县与浙江工业大学设立特聘研究员岗位,推出人才引进“双融计划”,帮助申报人依托高校在莫干山研究院申报国家和省级重要人才项目,同时也享受地方人才政策和学校科研平台、学术资源。

  在政策激励上,研究院接连出台了《德清县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博士后支持政策》《德清县浙工大莫干山研究院科研人员聘用管理办法》等,提高人才待遇;根据院校博士后“人人进团队”的原则,研究院为每位博士后匹配了高校重点教授团队,进行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目前已受理发明专利82项、授权发明专利11项,申报获批国家级基金项目等超1000万元。

  科技型企业成长,需要高端人才支撑,却总是遇到资金瓶颈,这个难题如何破解?莫干山研究院作出了示范。“我们采取了‘联培’形式,除企业工资外,人才可以再拿一笔研究院的薪水,由我们帮企业减轻负担。”在莫干山研究院执行院长陶鹏看来,这是一种类似于“恋爱”的方式,“如果双方合作后非常契合,就可以进行后续的长期合作。”

  设立在浙江海元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院企联合研发中心,梁健鹏博士作为院企联培博士后,由研究院与企业共同招引,主攻抗禽流感病毒疫苗研发,目前研发的猪瘟E2蛋白亚单位疫苗已到临床申报阶段。

  前不久,研究院人才工作迎来阶段性的重要节点。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24年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名单中,莫干山研究院榜上有名。从省级晋升为国家级,为研究院进一步加速壮大博士后队伍奠定了基础。

  当一个又一个青年人才来到德清、落地莫干山研究院,无疑是对这座创新之城投出了信任票。随着“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内产业升级、功能升级、形态升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优势将持续显现,吸引更多关注。

  打通成果转化“高速路”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性高、创新力强、发展潜力大,是构建“产业森林”不可或缺的关键“拼图”。如何让中小企业“高跳快跑”,成长为引领行业发展的“独角兽”?研究院为企业起飞创造了更多风口。

  今年年初,在县科技局、浙江工业大学、莫干山研究院、康乾街道、县市场监管局多方联动的“百名教授联百企”助企行动中,来自浙工大食品学院的教授们根据县市场监管局排列的全县160家食品企业清单,发现了湖州维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威的烦恼。

  近几年,消费市场刮起了“全谷物风”,维义生物虽已凭借亚麻籽产品入局,但由于企业自身体量难以支撑高端人才引进,很难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碰巧的是,浙工大食品学院刘建华教授手握全谷物营养食品加工技术,与企业高度适配。

  今年6月,王威与刘教授的团队在研究院的牵线搭桥下达成合作,三方联合创立新公司,维禾生物由此诞生。陶鹏形容它“长着浙工大的脑袋,但是又带着企业的双足”。在维禾生物,王威的企业占股67%,刘教授团队以技术入股占30%,而研究院则以实验室建设、咨询服务等作价入股,占3%股份。

  “一方面,我们紧密关注县内企业需求,另一方面,我们有专人对接学校科研成果,甚至长期跟踪业界学术‘大牛’,做好校企联结的纽带,也成为实验室通向市场的‘高速公路’。”在陶鹏的描述中,研究院就像是技术“经纪人”的角色,让产品和创新思想在产业端落地,从而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一直以来,科技成果的转化是风险极高的“万丈深渊”,莫干山研究院自成立之初,就带着迈过这道深渊的决心。今年9月,研究院获批成为浙江省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首批试点单位,为科技企业研发过程中的关键卡点提供保障。

  “传统保险保障聚焦单一经济赔偿服务模式,难以满足科创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多样化风险需求,推广科技保险模式具有积极意义。”莫干山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办工作人员江为赛说,目前,研究院与中国人保正积极推进企业中试过程中的“财产损失、设备机损”等综合风险保障,为项目方因中试试验未达预期而终止所造成的费用投入损失提供保险保障。

  搭建原创技术“孵化器”

  和大多数地区一样,德清同样面临土地资源紧缺的制约,加之作为城市主城区,康乾街道更受掣肘。以莫干山研究院产业创新园为例,占地面积仅100亩。但就是这样的一片土地,焕发出了23万平方米的全新创新空间,让新产业落子布局,老产业“二次生长”。

  走进创新园,可以发现,这里的新建厂房不是常见的单层厂房,而是多层楼房。陶鹏道出了个中原委:“横向拓展没有空间,我们就培育‘上楼企业’,向纵向发展要土地,一幢楼就是一种产业。”

  如何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研究院做了不少积极探索。

  近日,位于5号楼与7号楼之间的污水处理系统开始陆续施工。这套价值400万元的公用污水处理系统一旦交付,就意味着研究院培育、招引的生物医药类项目,可以免去早期个体污水处理设备的投入,很快入驻。

  与此同时,关于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大类的三个概念验证中心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高校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将在这里从实验端走向产品端,进行小范围的市场化运营,成为孵化新企业诞生的摇篮。

  培育一个成熟的产业,就像是组装一台精密的机器——基础部件决定功能部件,功能部件又决定了主机性能,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研究院的职责,就是要打破‘孤岛效应’,打造一个应用端的高端研发平台。”在陶鹏的电脑里,有一张研究院运行模式的概念图,顶尖创新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研发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就是一辆车的四个轮子,想要跑得快跑得稳,缺一不可,在“四轮驱动”下支撑着“环浙工大创新经济圈”的培育计划,也支撑着面向全县域的“3+X”产业。“我们先期会围绕地理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以及碳中和、数字经济等X个领域开展科技、人才服务。”

  在迈向国家领先科技园区的路上,莫干山研究院诞生了“类硅谷”的发展路径——“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这一点,杭州鹰展无人机系统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胡艳果深有体会。

  去年,鹰展落地雷甸镇(高新区临杭产业新区),今年1月,首台大载荷、长航时的YZ700油驱无人直升机下线,可载重300公斤,最快飞行速度可达160km/h。YZ700的投产,不仅攻克了电驱无人机在极端天气下飞行续航的行业痛点,也让鹰展实现了从拼装进口零部件制造有人机到自研“智造”无人机的跨越。

  胡艳果是浙工大毕业的校友,此前她看中了无人机在农业、应急救援、物流等领域的广阔市场,却苦于没有技术支撑。在研究院的牵线搭桥下,鹰展与浙工大机械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成功“牵手”,解决了无人机飞控系统的难题,如今,企业的核心技术骨干多出自合作高校。

  传统产业,因“智”而潮;未来产业,蓄势待发。如今,已有128家科技型企业从这里走出,莫干山研究院正不断从发展高科技的“试验田”蝶变成为科技含量高、产业质地好的亩均“高产田”。

  过了第四季度,莫干山研究院恰满3周岁。由“闯”起步,靠“创”加速。当下的研究院,一个个令人“新”潮澎湃的目标与愿景,正勾勒出厚植新质生产力基础、塑造发展新动能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