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边的湖泊,一群群白鹭、野鸭在自由飞翔。近日,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二十余名学生在专业老师的带队下前往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开启“智汇三生万物共生”生物多样性保护野外实践的第一站。
在下渚湖湿地科普馆和湿地标本馆,实践团队初步了解了目前下渚湖的生物多样性概况。带队老师在参与过程中,不仅将专业知识进行讲解与分析,还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讲解中。有着“中国最美湿地”称号的下渚湖,现有800多种珍稀动植物。从2014年开始,下渚湖湿地所在地——下渚湖街道对矿山、生猪养殖场进行了大整治,通过推出“小鱼治水”生态保护、“水下森林”生态修复等措施,使下渚湖湿地水质稳定在Ⅱ-Ⅲ类。
“翩翩兮朱鹮,来泛春塘栖绿树”。在朱鹮岛,实践团成员近距离参观了下渚湖朱鹮繁育研究基地,了解德清通过一系列专业研究在朱鹮保护工作上筑起的坚实科学保障。经过十多年如一日的精细驯养,德清逐步实现了朱鹮人工繁育种群重建和复壮。“朱鹮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鸟中大熊猫’之称,亲身到现场参观的感觉和之前在手机上看到的感觉非常不一样。”浙工大生物工程学院大三学生陈璟珂说,“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去了解生物和自然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者。”
“下渚湖作为华东地区非常有名的淡水湖,它的生物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不仅对调节周边地区的生态、气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同学们来说也是很好的现场学习教育的基地。”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吴石金介绍,此次生物多样性保护野外实践作为浙工大生物工程学院的“第二课堂”,将从下渚湖湿地出发,未来还将以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生物资源野外实习与劳动实践等为载体,围绕绿色生态、生物多样性保护、社会公益等方面开展实践活动。
据了解,下渚湖湿地是此次生物多样性保护野外实践的第一站。之后,实践团还将前往舞阳街道城山村、山民村、长春村,康乾街道水下森林等地,形成德清当地物种多样性报告。
“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对于掌握本地生物多样性现状是重中之重,可以为后续的监测、保护、修复等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作为本次野外实践的带队老师,浙工大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朱廷恒表示,此次实践将以生态保护、发展性教育为根本,借力德清县生态资源建设生物观测点(站)、地域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推动县域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建设,以校地合作续写德清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