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鸡首壶
考古队员在工作中
出土的罐缸类标本
上世纪五十年代采集于焦山的标本,现藏省博物馆
上世纪五十年代采集于焦山的标本,现藏省博物馆
出土的青釉灯台
出土的直口罐
带着粘连物的缸底
这几天,一则乾元镇古城墙焦山段考古发掘的新闻,引起了人们的持续关注。作为“瓷之源”的德清,境内已发现的窑址有几十处之多,烧造历史上溯商周,经汉、六朝延至隋唐,历史跨度长达两千余年。而黑瓷产品更是成为“德清窑”的文化标记,长期以来在古陶瓷界被约定俗成。时隔66年在乾元古城墙考古勘探中德清窑青釉黑釉产品的出现,自然也不会令我们失望。
德清窑命名
发轫于焦山
德清窑生产的历史,古代文献与地方史均未见记载。日本人小山富士夫在20世纪30年代曾经涉足德清的古窑址进行过调查,在他的文稿中有“德清古窑”条,但是归入“越州古窑址”下。
1956年5月,德清县初级中学为建设需要,拆去城东焦山上的一段城墙,在墙基下面发现了堆积很厚的青瓷片和窑具,浙江省文管会闻讯后派人前往调查,汪扬(汪济英)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第一个对德清古窑址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试掘的文物工作者。他对焦山窑址进行了试掘,并且采集了一大批包括鸡首壶、盘口壶、碗、杯、罐、盘等瓷器和各式窑具,同时,又发现、记录了戴家山、城山两处相同类型的窑址。报告《德清窑调查散记》将德清窑产品与越窑绍兴九岩和上虞百官等窑进行了比较,得出德清窑的年代在东晋以后的结论,为“德清窑”概念最早提出的学术报告。
由此,焦山窑址也成为了德清窑众多窑址中的NO.1,在1982年版《中国陶瓷史》书中“德清窑是黑瓷与青瓷兼烧的瓷窑,以生产黑瓷为主……德清窑青瓷的釉色比较深,一般作青绿、豆青或青黄色,釉色均匀,具有较好的光泽。黑瓷釉层较厚,其中最出色的产品釉面滋润,色黑如漆,釉光闪闪,可与漆器相媲美……器物的种类有碗、碟、盘、缽、耳杯、盘口壶、鸡头壶、香炉、盆、罐、唾壶、虎子、灯和盏托……德清窑的烧造历史并不久长,从东晋开始到南朝初期结束,共一百多年,但由于黑釉瓷深受人们的喜爱,故产品运销到浙江、江苏的许多地方,甚至到遥远的四川等地。”(144~145页)
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陆明华在《原始青瓷与青瓷概念思考——兼述德清窑及鸿山考古的收获》一文中指出:德清窑是我们熟悉的一个浙江瓷窑,但我们过去对于德清窑这一概念的认识,主要停留在黑釉瓷上,几十年来我们习惯把那些东晋时期烧造的釉面乌黑光亮的作品称为德清窑瓷器,这种产品几乎成了德清窑的代名词。尽管后来在余杭也发现了东晋烧造黑釉瓷器的瓷窑,但见到这样的作品,最先想到的还是德清窑。
德清窑范围
不限于德清
197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朱伯谦先生等,在余杭县大陆果园、馒头山又新发现了德清窑窑址两处,产品种类、风格和年代与德清的相同。这两处窑址的发现,打破了德清窑的作坊局限于德清县城周围的认识,窑场增多了,德清窑分布范围扩大了。
余杭两处相同类型的古窑址归于德清窑来研究,打破了以往一些地方以行政区划来命名古窑址的习惯,改变了人们“德清窑”就是“德清的窑”的错觉,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它在古窑址考古区系类型学中“窑系”的文化概念,也为浙北、苏南等地区已经发现的,或以后发现的早于或晚于传统概念德清窑的古窑址的文化归类、渊源关系研究开拓了视野。
1985年,朱伯谦先生在《浙江瓷业的新发现》一文中指出:“令人兴奋的是,近年来在德清县二都乡、龙山乡等地发现了春秋到战国的原始瓷窑,说明德清境内的制瓷历史是很早的。特别是在二都乡青山坞、黄角山、洛舍市元头陆续发现东汉、三国和隋唐的瓷窑址,加上以前在县城焦山、小马山、城山和余杭大陆等地的东晋南朝时期的窑址,说明德清窑自东汉创建以来直到唐代,瓷业生产延续不断,是我国又一自成体系的历史悠久的瓷窑。”
《文物》2011年第7期发表的《德清窑略论》总结了历年调查、发掘成果并指出:“德清窑是一处创烧于东汉晚期,持续于三国隋唐时期,主要分布于东苕溪中下游地区的德清、余杭、湖州市南部等地的青瓷与黑瓷同窑合烧的窑场。”
德清窑黑瓷
远销朝鲜半岛
2008年4月24日至25日,故宫博物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和德清县人民政府联合在德清县举办了“瓷之源——原始瓷与德清窑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以及韩国、日本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
与会的韩国全南大学教授林永珍在其论文《韩国百济地区出土中国六朝青瓷与德清窑黑瓷》中写道:在古代韩国,尤其是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的百济地区,在贵族社会中盛行着由中国输入的陶瓷器。在古百济地区的墓葬或遗址中已经先后出土了中国六朝至隋唐的瓷器100多件,其中与德清窑相关的有10余件。就目前材料可知,在韩国百济地区出土的中国六朝瓷的种类有:盘口壶、鸡首壶、罐、碗、砚台、羊形器、钱文罐等,这其中与德清窑相关的瓷器品种主要为盘口壶和鸡首壶两种。如在龙院里遗址9号石椁墓中发现了一件完整的黑釉鸡首壶,该器高14.8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10.7厘米,最大腹径15.2厘米。此外,公州水村里4号墓中也出土了一件完整的黑釉鸡首壶。该器在器形上与龙院里9号墓出土的鸡首壶十分相近,通体施黑釉不及底,其时代特征与之基本相同。
除了上述通过正式的考古发掘获得的材料之外,在圆光大学博物馆和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中均收藏有早年征集到的几件青瓷鸡首壶,这些器物的共同特征是鸡首均带流,器腹最大径均基本处于器身中部,基本上都具备了4世纪中期即东晋青瓷鸡首壶的特点。
大型罐缸类产品
首次发现
据乾元古城墙勘探考古队员周建忠介绍,截至目前,几乎德清窑瓷器中主打的产品,在此次考古勘探中都出现了。而几件大型罐缸类产品的标本为首次发现。“一开始以为是外面带入的器物,没太在意。后来看到了这件标本,缸底粘连着窑底的沙一块儿带出来了,显示该产品是直接放在窑床窑底的沙上裸烧的,这就是铁证。”记者看到,周建忠所指的这件标本底部确实粘连着一块类似黄砖的东西。(如图所示)
德清有个古老的地名叫“馀不”。晋朝时,乾元镇地域为馀不亭(明嘉靖《德清县志》孔愉:以讨华轶功封馀不亭侯)。德清有志始于宋,嘉熙间(公元1237~1240年),邑令章鉴辑《馀不志》。可见,当年的“馀不”就代表了古德清。
东晋时期,馀不亭已是富裕之地。德清县文史学者费卫民考证后认为,车骑将军沈充家在此地的焦山、后溪(晋朝的长桥河被称作后溪)一带,而车骑将军孔愉曾隐居于此地的城山。南北朝时期,“满朝文武半朝康”的武康官宦之家大多在武康县东乡,也就是后来德清县城所在。“唐·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析武康东境17乡立武源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定名‘德清’。”武康富裕之地县东乡,到了唐朝时终于独立成县了。
据唐·于兢《大唐传载》:“湖州德清县南前溪村,前朝教乐舞之地。今尚有数百家尽习音乐,江南声伎多自此出,所谓‘舞出前溪’者也。”这,就是“舞出前溪”一说(唐朝末年)的出典。清·康熙《德清县志》载:“《前溪乐》晋车骑将军沈充居县南(今乾元镇)之前溪村。《乐府》有《前溪曲》,充所制也。”南朝宋,山谦之所撰《吴兴记》载:“后溪在市北,东出馀不亭(今乾元镇),晋车骑将军沈充作《前溪曲》,传者以为指此溪也。”馀不亭既是历史上久负盛名的“前溪歌舞”的诞生地,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全国歌舞人才培训中心”。
试想,一个“数百家尽习音乐,江南声伎多自此出”的地方,自然是人流涌动,百业俱兴,一片繁华景象,各种生活用品的制造、购买都极其方便。像这样的大型罐缸类器物,烧造出来后除了外销,理应有一部分也是为了就近满足当地百姓的生活所需。所以,德清窑众多的窑址中,目前为止唯独焦山窑址发现了罐缸类标本,似乎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