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古稀老人庞益丰: 坚守竹编技艺一甲子
时间: 2022-01-21 来源: 作者: 见习记者 仲予丞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竹制的凉席、篮子等竹制日用品,曾在德清人生活中留下了一抹淡淡的竹香。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大量涌现,取代了曾经的竹制品。为了留住这一老手艺,雷甸村张家兜78岁的庞益丰老人一直坚守着竹编手艺。

  1月19日,庞益丰正在忙碌,砍竹、劈篾、编织、收口,在他熟练的操作下,不一会儿,一只竹篰就成形了。从16岁开始学,庞益丰做竹编已经有62个年头,老人介绍说,这是祖上三代传下来的手艺。他主要是做竹篰,养蚕的时候拿来摘桑叶,播种的时候拿来装秧苗,家里养了家禽就拿来装草料,几乎所有的农活都用得上。

  “那时家里困难,做一些竹篰还可以补贴家用。”庞益丰回忆说,在那个年代一只竹篰能卖七毛钱,是一个壮劳力干满一天活才有的收入,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做一些。

  “小时候家门前的那条河里,漂满了毛竹。”庞益丰的女儿回忆道,对于童年,她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油灯下父亲上下翻飞的手和睡梦中的那一抹竹香,家里的篰存得多了,父亲就会撑着船,去隔壁的塘栖镇售卖。就这样,靠着卖竹篰的收入,庞益丰老人养大了儿女,还建起了体面的新房。

  记者注意到,老人的手满是老茧和伤口,“这是做竹编必须要经历的一关。”老人说,有些手艺人喜欢戴着手套做,但是这样做出来的竹制品不“服帖”,既不美观还会影响使用寿命。

  除了制作上的严格要求,庞益丰对于原材料的选择也很严格,竹子必须是生长了四到五年的毛竹,长得直且无虫眼,这样的毛竹最富有韧劲,“一个质量好的竹篰,能用十几年!”老人略带自豪地笑道,“我们家做的竹篰,坚固耐用,在雷甸镇也算是小有名气。”

  但是随着做竹编的人越来越少,原材料成了老人做竹编的一大难题。“以前的毛竹都是种植户撑着船送货上门,但是现在利润太低,大家都不愿意送了。”庞益丰老人有些感慨,以前的老伙计都不做竹编了,需求量也少了,十几元一支的毛竹,对于贩竹子的商人来说利润太低。庞益丰只能骑着三轮车,去五六公里外的山上找到种植户,付完钱之后还需要自己把毛竹砍下来,再拉回来,大量的体力活,让年事已高的庞益丰渐渐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虽然竹编有着坚韧耐用、低碳环保多种好处,但是使用竹制品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庞益丰不会自己拿着竹篰去街上售卖,而是有杂货店的老板上门取货,虽然有着固定的客源,但是需求量并不大,老人告诉记者,现在的竹篰一个只卖30元,一天平均能做3个,除去成本,只有五六十元的收入,还不如出去做一天零工挣得多。

  说起竹编技艺的未来,庞益丰很是感慨,他说,竹编技艺是需要沉下心来钻研的一门手艺,靠的是熟能生巧,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但他还是希望能够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