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 广电客服:0572-8662222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民生
文字:   打印

千年前,诗僧皎然在德清留下感怀诗作
时间: 2018-11-29 来源: 作者: | 记者 宣宏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吴憾山双峰峙立,形如马鞍

乾元寺、吴匡山、吴憾山、馀不溪方位示意图

乾元寺遗址

皎然画像

《皎然集》中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

  11月21日,本版刊登《探索古德清最早县治之谜》一文,引发读者热议。记者认为,文章有议论是件好事,说明言之有物。一位微信名为“永远的朋友”转发了他人的留言,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其中提到了唐代诗人皎然和他的一首诗。这引起记者关注,对此作了较深入的了解,获得了千年前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且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古德清最早县治之谜。

  解读皎然的“离乱”

  记者在《探索古德清最早县治之谜》一文中认为,唐天授二年(691)析武康之东乡立武源县,县治设下兰山,但是当年这里没有真正形成县治所应有的规模,它是一个临时县治,只是为建新县治而设立的过渡县治。直到51年后的天宝元年(742)搬迁至百寮山南,县治才真正形成。而“永远的朋友”转发的留言认为,下兰山已经是完整的县治,因为当年武源县治被毁,搬到了百寮山南。主要依据是皎然的《题馀不溪废寺》诗中描写的场景。另外还提到了“将军城”及“安史之乱”“五季之乱”等。那么皎然是谁?他的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皎然(730-799),僧人,俗名谢清昼,湖州长兴人,唐代著名诗人,精通茶道,吴兴杼山妙喜寺住持。皎然是唐大历年间(766-779)江南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名卓著。贞元八年(792)皎然尚在世时,唐德宗即下诏编纂他的诗文集入藏秘阁书库,其诗文作品由此得以较为完整的流传,现存470多首。

  《题馀不溪废寺》是其中的一首,诗为:“武原离乱后,真界积尘埃。残月生秋水,悲风起故台。居人今已尽,栖鸽暝还来。不到无生理,应堪赋七哀。”读这首诗可知,皎然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诗中“武原离乱后”中的“武原”与最早的德清县名武源(古时原与源相通)相同,“武原离乱”是否表示当时的武原县曾发生一场重大灾难,致使县城毁灭,引发搬迁,史书上查不到任何相关记载,留言中提到的“将军城”“安史之乱”“五季之乱”都是后来发生的事。如果完整地读皎然这首诗,可以看出,皎然并不是写县城被毁后的悲凉景象,而是写“真界”,即一个破旧寺院的场景。德清县以武原命名只有19年(691-710),皎然出生在公元730年,到他写诗时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他看不到当时的场景。况且武原县改名临溪县后,又在原址存在了32年后才搬离的,这说明当年县治没有被毁。读皎然的诗集可以发现,他用“离乱”一词较多,如:“武原离乱后”“离乱寄随关”“久别经离乱”“入道曾经离乱前”等。因此皎然说的“离乱”不是指具体的毁灭事件,指战乱或不太平的社会现象。

  “废寺”诗出于哪里

  为了进一步予以证实,记者查阅大量史料。在宋代编纂的《唐诗纪事》中发现了皎然一首《题废寺》:“武陵罹乱后,真界积尘埃。残月生秋水,悲风起故台。居人今已尽,栖鸽暝还来。不到无生理,应堪赋七哀。”这首诗除了第一句与《题馀不溪废寺》诗不同,其他一模一样。这不禁令人疑惑,是后人编纂有误还是其他原因,《题馀不溪废寺》这首诗究竟是写哪里的事?

  记者又发现,在四库全书《皎然集》中紧跟《题馀不溪废寺》的是《同李洗马入馀不溪经辛将军故城》,诗为:“惨惨寒城望,将军下世时。高墉暮草遍,大树野风悲。壁垒今惟在,勋庸近可思。苍然古溪上,川逝共凄其。”这首诗的地点明确,据清《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县治西南一里吴憾山,山亦曰城山。《城冢记》:昔吴王夫差憾越王之伤其父,进军伐之,筑垒于此。唐李光弼(708-764)将辛孜又于此筑城,击平朱覃、姚廷诸贼,名将军城。”那么《题馀不溪废寺》会不会也出于这一带呢?

  叫人意想不到的是,记者又在皎然的诗中发现一首《宿吴匡山破寺》:“双峰百战后,真界满尘埃。蔓草缘空壁,悲风起故台。野花寒更发,山月暝还来。何事池中水,东流独不回。”这首诗的意境与《题馀不溪废寺》惊人相似,两诗中的“真界满尘埃”和“悲风起故台”两句完全相同。“山月暝还来”与“栖鸽暝还来”基本相同。标题和第一句只不过改换了地名,格式一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记者在一篇《皎然集考》的文章中找到了答案。文章作者成亚林研究考证了《皎然集》后认为,后人在收集整理皎然诗时有重复现象,其中的《宿吴匡山破寺》与《题馀不溪废寺》为异题同文重出诗,只能算其中的一篇。记者在查阅过程中也发现一个现象,在古代刊印的皎然诗集的版本中,《宿吴匡山破寺》与《题馀不溪废寺》同时编入的少,这说明古人已经这么认为。是否还可以这样分析:《题馀不溪废寺》毫无疑问出于德清,如果《宿吴匡山破寺》中的吴匡山是德清的一座山,那么两诗“异题同文”完全成立。试想,一个著名的诗人怎么会在同一地方作如此雷同的诗呢。

  吴匡山即吴羌山

  这样,吴匡山在哪里成了破题的关键。从皎然留下的诗作可以看出,皎然是位云游僧人,足迹遍及各地。作为皎然故里的湖州,研究皎然的专家普遍认为,吴匡山一定在湖州地区。但是查遍这一地区的山名,没有此山。会不会是因谐音而别写?

  前面已经提到,将军城在吴憾山,而与其一河之隔还有吴羌山(乾元山),这两座山名与吴匡山一字之差,会不会是其中的一座?经查阅,有了重要发现,《康熙字典》:匡,《唐韵》去王切。去王切的汉语拼音为“qiang”,与羌音同。据记载,匡与羌的渊源很深,到了宋代,匡姓人则改羌姓了。这证明匡也可读作羌,吴匡山即吴羌山。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德清史料,宋以前的极少,宋及以后看到的几乎全是吴羌山。所幸也有例外,《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一中记载:“馀不溪县治东南。一名清溪,即苕溪下流也。自杭州府安溪奉口流入县西南境,会武康县前溪之水,逶迤而北,经百寮、吴匡两山之间,至下兰山东,益折而东北。”此书作者顾祖禹(1631-1692)是清初沿革地理学家,他不会无缘无故把吴羌山写成吴匡山的,应来自早期的史料。所以吴羌山在唐及以前当称吴匡山。皎然是唐朝人,他笔下的吴羌山自然是吴匡山。

  由此又获得意外发现,明德清《嘉靖县志》记载:“吴羌山,汉高士吴羌避乱来居,遂因以名,俗呼乾元山。”此前查不到吴羌其人,成为历史之谜,若吴羌即吴匡,则可以查到。吴匡,河南开封人,汉末大将军何进(?-189)的部将。但这有待以后证实。

  找到了吴匡山,也就找到了《宿吴匡山破寺》的出处,又因为它与《题馀不溪废寺》为异题同文诗,《题馀不溪废寺》当也出于此处。还有一个问题,皎然的诗描写的是乾元山中的一个寺院,唐时乾元山有没有寺院?有!史书记载,乾元山寺观众多,其中有一座非常有名。宋嘉泰《吴兴志》记载:“大中乾元寺,在县南十里(距离有误)天宝桥南,吴羌山之阴,梁大同二年戴可先舍宅为寺,大殿栋宇巍然,‘释迦宝殿’四字梁武帝书,‘大中乾元之寺’六字唐柳公权书。”史料记载,历史上乾元寺屡废屡建,当年皎然看到的正好是乾元寺破废时的场景。

  现在,乾元寺荡然无存,只剩遗址。然而,这无法抹去千年前一位感怀世事沧桑的诗人曾经在这里写下诗作的史实。

  还原千年前情景

  如今,站在乾元寺遗址,山下是馀不溪,对岸就是吴憾山。岁月随馀不溪流淌了千余年,很多事情流失其中,但是我们不妨根据已知的史实还原当年皎然在德清挥毫作诗的情景。

  唐贞元某一年深秋的下午,天命之年的皎然与友李洗马从馀杭坐船沿苕溪入馀不溪,看到了乾元山,德清县城不远了。天色暗了下来,船至德清城西,经过吴憾山,只见山形双峰峙立,形如马鞍,将军城城墙遍生杂草,苍然古貌。船至龟回坝处,皎然与友离船登岸,前往乾元寺过夜。他们沿着山道向乾元寺走去。一路走来,秋风萧瑟。登上寺院,皎然回望对岸的吴憾山,联想刚刚近前看到将军城场景,不禁脱口而出:“惨惨寒城望……”进入乾元寺,寺院内积满灰尘,墙上杂草蔓生,空无一人。这时弯月升起,凉风阵阵,穿堂而过,野鸽也飞来栖息了。这悲凉的情景使皎然想到了曾经的战乱和社会动荡给民生造成的影响,至今尚无完全恢复。他不由得感慨万千,点燃油灯,奋笔写下入寺前吟出的诗句,写成《同李洗马入馀不溪经辛将军故城》。接着他想象对岸双峰山下将军城辛孜将军平定朱覃、姚廷等贼的激战场面,以及眼前乾元寺的破废场景,又写了《宿吴匡山破寺》。推敲再三,感觉不够大气,于是把标题“宿吴匡山破寺”改写为“题馀不溪废寺”,因为德清的馀不溪更为人熟知。诗中“双峰百战”改“武原离乱”,因为发生在将军城的这场战争是德清曾经战乱的缩影,而武原是德清曾经的县名,逐句斟酌,最终写成了《题馀不溪废寺》。这一晚,皎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天刚亮,便与友人李洗马离开了这座令他感慨不已的乾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