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老太于明华今年已逾六旬。今年春节期间,她去英国伦敦探亲旅行,因为她有一个女儿在英国剑桥大学担任天体物理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并且已经在不久前为她生下了一个可爱的混血儿外孙。1月下旬到2月13日,她在英国陪伴女儿一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她说,这一趟英国之行,亲身感受到巨大的文化差异和行为习惯,也让她这个年逾六旬的母亲颇受震撼。
西方式带孩子
与中国不同
于明华到英国后发现,中国家庭由长辈帮助儿女带孙辈的做法,在英国是看不到的。女儿告诉她,孩子应该由父母带,因此在陪老太逛剑桥镇、大英博物馆、巨石阵,都会看到女儿或女婿采用前抱式婴儿背带,怀抱着外孙出行。“不允许空手抱,因为人的本能是在发生意外情况时保护自己,很容易松手将婴儿掉落。因此他们就会将外孙用背带固定在胸前,这样双手还可以腾出来,孩子稳稳地倚在胸前。”于明华说。
更令于明华奇怪的,没有发现外孙像内地见到的婴儿止不住啼哭的现象。在英国的这20多天里,她不但没有发现外孙哭闹,甚至也没有发现别的婴儿在公共场合啼哭。这又是为什么呢?
女儿告诉她,虽然孩子才5个多月,但已经知道在公共场合不喧闹。无论在西餐店的五六个小时里,还是在公交车上换尿布、喂奶,小孩子不舒服才会叫唤。但只要女儿对外孙用眼神和作个“嘘”的动作,小孩子马上就会静下来。其他时间,小孩子只会以微笑或轻轻的“哎”声来跟大人们打招呼交流。
于明华说,知道了英国有这样的不在公共场所喧哗的教养习惯,也没有发现有任何长辈带孙辈的现象,自己当然也不会跟女儿说来英国带孩子,而且知道女儿女婿也不会同意让她带,她就轻轻松松地玩了20多天。
英国人爱看书
不喜欢玩手机
在国内,于明华看到的景象就是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手机,而且一空下来都在玩,不是微信就是QQ或游戏。很少有人拿本书在车站、码头和咖啡店里低头看书。但在英国却完全不同。
在英国伦敦的咖啡店里,于明华发现很多人在低头看书。“不学习,就意味着倒退啊。”于明华深深地被触动了,她觉得中国的棋牌室未免太多太热闹了些。
在剑桥大学的植物院和诗人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和大英博物馆,一路看来,让于明华感受颇深的除了英国的好学之风,还有与中华文明同样渊源流长的欧洲文明。在游剑桥大学剑河时,风景美不胜收。坐在剑河的游船里,为于明华一行持竹篙撑木船的,是一位年轻的帅哥。这位帅哥一路为他们介绍剑河沿岸各学院的传奇,听不懂英语的于明华就让女儿在边上翻译。最后女儿告诉于明华:这位帅哥也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撑船工怎么也是名校毕业生?帅哥告诉于明华,自己毕业后,发现撑船这项工作能够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也就能了解不同的人生与阅历,对自己的未来也颇有启示,这也是一种阅读。再说撑船工的收入也并不低。这一番话让于明华也陷入了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求时尚高端,而在于追求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东西,不断学习吸收知识养分。
西方人有信仰
家庭是其中之一
与在中国过春节放鞭炮喧闹不停的景象相比,于明华感觉到这个春节过得实在很宁静。
在女儿家的后院,于明华看到的是一个多种植物郁郁葱葱的庭院。女儿所在的剑桥镇,是一个有800年历史的古镇。安静、平和,仿佛与八百年前相似。到了下午五六点钟,镇上的商场几乎全部关门打烊,即使咖啡店、酒吧这样的充满夜生活情调的休闲场所,也基本在八九点钟就歇业,停止了一切喧嚣。女儿告诉她,因为英国人都爱家庭,他们认为陪家人度过工作后的时光,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从女儿一家人的身上,于明华也看到了这种将家庭视为信仰的东西。女儿在兰州大学读完本科后,放弃了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的机会,转而赴加拿大留学读完硕博,与加拿大籍的博士校友结婚。婚后,女儿转赴美国加州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女婿也放弃了在加拿大创办的公司,在美国加州创业。几年后女儿转赴英国剑桥大学作博士后研究,女婿也马上放弃在美国的企业,转而陪女儿在英国上班。今年1月,女儿接到了挪威一所大学担任终身教授的邀请书,即将于今年六月赴挪威作科学研究,女婿也已经决定陪同女儿前往挪威工作。这一切,让于明华感受到,西方人并不像传说中那样只看重个人自由忽视了家庭,而是恰恰相反。“女婿除了不能喂奶,在抚养孩子方面的家务他都会做。”于明华感慨地说。
英国归来,于明华说出了她此行最大的感受:西方的价值观可能与我们有不同,但感觉到他们有信仰,都活在自己的信仰里,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嘴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