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班长,快来快来,你站这儿!”“咱们女同胞,还是跟以前一样站在最前排吧!”“小费,我们当中数你年纪最小,精神头儿也最足”……赶着新春的喜庆氛围,年过七旬的德清二中60届老同学在德清展示馆前开心地合影留念。从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到如今的饱经沧桑,他们已经走过了59年,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展示馆里看岁月变迁
“同学们,你们来看这里的沙盘,这还是我们当初认识的武康镇吗?”老班长吕金水拉着老同学的手参观起德清城区的沙盘模型,他们个个兴奋得像个小孩,时间仿佛又穿梭回了当年在学校时一起外出参观的场景,“你们看这纵横交错又宽敞的道路,这要在以前,放眼望去可都是泥地路面呐!”老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分享着喜悦。
原先荒凉的武康,现在已然繁华似锦,俨然小都市的景象。“完全不认识了,你看现在汽车站的位置应该就是我们原来的学校吧!”他们中年纪最小的费云飞连声感慨:“我们都是初中同学,1957年一起入的学,1960年从德清二中毕业后,大家都各奔东西,一晃50几年都过去了。”
“城市变化越来越快,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这是他们参观完展示馆后,留下的最深刻感受。这几年见面叙旧已成了他们之间不变的主题,他们每相聚一次都会合影,用相片记录下这些弥足珍贵的瞬间。于是在参观结束后,就有了开头一起合影的温馨一幕。
曾经的学霸“红专班”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眼他们都已年过70了。费云飞说,他的这些初中同学来自全县各地,最后成为了德清二中60届的校友,也是一种缘分。回想起在学校的那三年,大家更是有说不完的故事。
1957年入学后,费云飞和吕金水、张育忠等人就被安排在了乙班。对于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来说,尽管爱吵爱闹是天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在学习的时候绝对是不折不扣的认真学生,外加每天都有早晚自修,老师们更是常常结对辅导,所以在他们班每个同学的每门功课都是90分以上,就是现在所谓的“学霸班”。“因为那时候上学的名额特别稀少,所以我们都很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周北安插话道。
“那时候我们还有个勤工俭学的课程,我很喜欢,因为可以不用在课堂上课,能去户外耍耍。”调皮的老班长吕金水得意地介绍,当时学校为了将学习与劳动生产相结合,就将空置的30几亩土地拿来让学生们种植各种绿蔬,土地的位置大概就是汽车总站往北的地方,每个班级都会分到一些土地,种大萝卜、大白菜、包心菜等蔬菜,学校还会对个别种得好的班级进行嘉奖,最后把蔬菜卖给学校食堂,换成伙食费。
相约走遍祖国大好河山
1960年毕业后,受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中80%的人都回了农村,有的当了老师、有的是会计、有的是医生。那时候同学间的联系,几乎全靠书信,渐渐地因为搬家换工作等原因,彼此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少,只剩下几个同学稍有来往。
“那个时期,大家唯一的目标是温饱,结婚生子后就更少联系。”79岁的潘文华回忆说,是1993年的那次学校50周年纪念,再次把大家团聚在了一起。时隔几十年后见面的那一刻,除了拥抱,更多的是感慨。大家的经历多了,对生活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从那一年起,60届乙班的同学们每年都会相聚一次,也会定期组织旅游。
去年10月份,老同学们也组织过一次旅游。“老班长负责出主意,老张是咱们的管家,老沈他们是专职摄像师,大家都分工明确。这些年来,我们陆续到过普陀山、桂林、厦门、西安、大理等十几个景点。”费云飞激动地说,只要我们都还走得动,旅游的梦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