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元镇清溪养生园的食堂内,二胡、琵琶、竹笛等传统乐器混合着现代电子琴的音乐声不断从窗口传出,一位年过半百的男子端坐在电子琴跟前,认真地排练着手中的器乐。坐在椅子上弹奏,除了能看出他个子有些矮小之外,与常人无异。椅子旁边放着一副拐杖、一把二胡。他就是残疾音乐人鲍森龙。
身残志坚
贝多芬是他的榜样
鲍森龙的微信名叫“贝多芬”,头像是他的一张侧脸照,眼睛直勾勾地望着前方,那神情和世界上绝大多数音乐家遗留下来的照片还真有几分相像。问他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说,作为狂热的音乐爱好者,贝多芬耳聋的不幸与他身患残疾有着相似之处,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这位音乐巨匠传递给他的精神。
1959年,鲍森龙出生于乾元镇一个普通家庭,3岁时突如其来的小儿麻痹症夺走了他的双腿,那时候拐杖还没有普及,在他模糊的儿时记忆里,7岁之前,他都要搬着一只小板凳才能行走。
儿时的鲍森龙尽管双腿不是很灵活,但功课却出人意料的优秀,一直是班里的前五名。“我很爱学习,语文、数学都不在话下,尤其钟爱音乐课。”鲍森龙回忆道,对于音乐的痴迷来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9岁时,鲍森龙进入学堂,热爱唱歌的班主任给了他最初的音乐启蒙,精通二胡的外公开始传授他技艺,也是在那一年,6岁的妹妹用三分钱为哥哥买了一支笛子。
就这样,有关音乐的梦想在这位残疾少年的心里生根发芽。
无师自通
靠悟性更靠勤奋
二胡、笛子、电子琴、吉他、架子鼓……如今,鲍森龙精通十余种中外乐器。问他是如何学会的,他露出略微神秘的笑容,说道:“自学。”少年时期的鲍森龙对音乐愈加痴迷,手头有了各类乐器,便时常在手里摆弄,久而久之,竟然无师自通。
由于当时学习资源的匮乏,收音机是鲍森龙最重要的学习工具。鲍森龙每天都要守在收音机跟前,定时收听某一档音乐节目。一首歌曲他只要聆听两到三遍,便能将整首歌的旋律了然于心,再通过半个月的摸索,鲍森龙便能将收音机里的歌曲用乐器演奏出来,这种脱离了乐谱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增进了他的音乐技艺。
1980年前后,鲍森龙第一次在电视机里听到《江河水》这首曲子,演奏者是著名的二胡演奏家闵慧芬。激越悲愤的曲调,凄怆哀怨的情绪,鲍森龙被这首曲子所感染,开始不断地学习。
“弹奏曲子你仅仅掌握了它的演奏技法远远不够,还必须融入到歌曲的情感中。”正是因为鲍森龙一直觉得自己没能将《江河水》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一直不敢公开表演。直到1994年,鲍森龙终于凭借这一曲二胡独奏《江河水》荣获湖州市国庆文化艺术节的金奖。
80年代,风靡一时的各种校园歌曲占据了电视屏幕,《小草》、《月亮代表我的心》、《恰似你的温柔》,一首首朗朗上口的歌谣撩动着鲍森龙的心,而这些歌曲最好的乐器搭配就是吉他。“我特别清楚地记得,为了实现我拥有吉他的心愿,姐姐和妹妹分别给我5元钱,我自己掏了6元,总算买了一把吉他回家。”鲍森龙不好意思地说道,“我应该是当时县里第一个弹吉他的人。”
因为长期弹奏弦乐,鲍森龙的十个手指除了左手的大拇指完好,其余九个手指头上都长出了坚硬的老茧。“很多人说我之所以能学好音乐,是因为天赋异禀,但学音乐靠悟性更靠勤奋。”
心有音乐
人生不再残缺
今年57岁的鲍森龙住在乾元镇清溪养生园,他说,这里良好的环境更适合他进行音乐的创作。“夏天的时候我经常坐在那只石凳子上拉二胡。”鲍森龙用手指着屋外花园里的一处石桌说道。
2015年3月,在鲍森龙的发起组织下,乾元镇清溪养生园夕阳红文艺小分队正式组建起来,小分队集结了乾元镇上20多位热爱音乐舞蹈的退休老人。截止到今年2月,夕阳红文艺小分队已经成功举办了5场文艺演出,为清溪养生园内的老年人和残疾人送来了一次次欢声笑语。
“我们都特别愿意跟着鲍老师去演出,我喜欢唱歌,他会特别耐心地进行指导。”一提到搭档鲍森龙,退休教师赵秀芳忙不迭地打开了话匣子,“鲍老师真是一个特别厉害的人,腿脚不方便还能自己开车载着我们一群健全的人去演出。”
夕阳红文艺小分队的演出都是公益性质的,各类音响器材都是鲍森龙的私人设备,但只要能够为别人带来快乐,他始终乐此不疲。
“我拄着拐杖走不快,也走不远,但特别希望这个文艺小分队能慢慢步入正轨,有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加入进来。”鲍森龙拄着拐杖一步步地走着,略显吃力但精神饱满。
除了音乐,鲍森龙还是一个多面手,书法、乒乓球、游泳……双腿的残疾没有阻挠他那颗热爱生活、勇于挑战的心。
一张书桌、一盆青松、一把二胡,在鲍森龙房间的阳台上,一番颇具文艺气息的布置让这个原本呆板的养老处所变得活色生香。鲍森龙喜欢坐在那里,面朝着窗外,拉起自己最喜欢的二胡曲《江河水》,时而埋头,时而闭眼,时而悠然地望着前方。他说,音乐,让他的人生不再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