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寒潮和大雪相遇,大家的脑海里有没有闪现出一幅冰天雪地的“北国风光”?
就这样,2016年的第一场雪如期而至。昨天早上,整个德清是白茫茫的一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一时间,微信朋友圈就被刷爆了,有拍雪景的、有打雪仗的、有堆雪人的,当然还有在大雪中坚守岗位的,热热闹闹。
这雪下得有多大呢?昨天上午8时,县气象部门发布了暴雪黄色预警信号。从20日傍晚到昨天晚上8时,莫干山积雪15.6厘米,南路16厘米,武康塔山10厘米,东部地区0~1厘米。
县气象台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里有大雪,山区暴雪,西部山区积雪深度还有所增加,最大雪深30厘米,平原地区也将有明显的积雪。22日夜里到24日有6到8级偏北大风。
光下雪已经够让人担心的了,随之而来的还有可怕的强寒潮。24日至26日,我县将出现极端低温,最低气温平原-9至-11℃,山区-11至-13℃,有严重冰冻,最低气温将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雪和寒潮叠加在一起,这威力绝对是够大,请大家务必要做好防雪、防冻、防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果要出门,家里厚的衣服、防滑的鞋子都要穿上了。
现在已经“大寒”节气,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今年,倒也是挺应景的。但物极必反,坚冰深处春水生,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27日起,气温将逐步回升。
据气象部门记载,德清历史上最冷的那一天出现在1977年的1月5日,德清县内气温一度达到零下10.6℃。你是否还记得曾经的那份寒冷?让我们听听那年的大雪和寒冷故事。
大雪封道
亲戚借住半月余
1977年1月4日这个日子,对上柏长春村的孙金华一家来说都是个特别的日子,因为那一天,正是孙金华的哥哥结婚。婚礼后,天空开始飘起雪花,来自天台的亲朋好友留宿在了孙家。
“那一年的大雪,与今年相比,来得更加急促些,睡觉前还是星星点点的小雪,第二天一起床已是大雪封山。”孙金华回忆道。当时的孙金华才11岁,还是个孩子,大雪给他的第一印象是房前屋后瓦片上挂下的一条条冰凌,和雪地里的追逐打闹。1月5日那天清晨,积雪最深处,没过了膝盖,而那些冰凌,最长的有20公分左右。
据了解,当时的长春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只有村庄的北面有一条两米多宽的泥路通向外面,而夜间的一场大雪,封住了村庄的唯一出口。道路不通,出不了山的亲朋好友只好继续留宿孙家,这一住便是半月余。
孙金华回忆道,当时亲朋好友加上自己的父母和哥哥嫂嫂,算一算也有十五六人,为了给大家准备一日三餐,可愁坏了母亲。幸好当时孙家有着三只口径一米多的大缸,缸里正巧腌制着咸菜。孙家母亲每天砸开大缸里的冰,从冰卤水中摸出几颗咸菜,并烧上一大锅米饭,招待留宿的亲朋好友。
“就在大雪封道的半个多月里,三缸咸菜成为了大伙最有滋味的下饭菜。”孙金华笑眯了眼,仿佛又回忆起了当初的那份味道。
冬游莫干山
五小时踏出回家路
都说莫干山冬天的山景雪景十分美,但对市民费先生来说,却多了一份刻骨铭心。
1977年1月4日,费先生从乾元(当时称城关)出发,坐车来到莫干山上游玩。本想在山上待几天再回家,不料傍晚开始星星点点下起了小雪。早上起来一看,夜间的一场大雪把上山的路捂得严严实实,就想着尽快回家。
“那时候屋外是一片雪白,已分不清哪里是道路,连路边的毛竹都已被压弯了‘腰’。”费先生回忆道。为了尽早回到乾元,费先生四处询问村民如何下山。但是大雪阻道,没有了进山的车,那只好先走路下山。
“沿着这条路走,或许下面就有车可以进城。”听着村民的指引,费先生立即启程开始往山下走。撑着一把黄色的油布伞,穿着一双高筒雨靴,因积雪太深,费先生只能将裤腿套在雨靴外面,在一条被雪覆盖的山路上踏出一行深深的脚印。
从山上到庾村,没有车,再从庾村到三桥,还是没有车,最终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步行,费先生赶到了乾元。
“赶到乾元时,棉衣棉裤都已汗湿。”费先生回忆道。但最让他印象深刻的还是一路的雪景。
脚下,积雪从四十多公分渐渐变成二十多公分;路边,有被大雪压倒的毛竹,还有一根根倒下的电线杆;眼前,除了白色,还是白色……这一路归程成了1977年抹不去的记忆。
昨日那一场大雪,虽然为德清大地裹上银装,但当天气温还在1℃徘徊。据气象部门预告,我县将在本周末迎来最低气温,这个最低温度会突破历史极值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