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县两会 >> 2016年两会 >>
文字:   打印

裁缝老店 互联网下仍潇洒
www.dqnews.com.cn 2016-01-21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随着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随时随地在手机上就可以购物,对于实体店铺来说冲击不小。特别是服装业,大量的服装店客流量在这两年剧减,经营困难。然而在兴康南路上,有一家名叫“银妹服饰”的服装店,却在这波互联网浪潮的冲击下依旧活得潇洒。原来这是一家专门从事服装定制的店,每一件衣服都是依照顾客的身材量身定制。

跟临安师傅学裁缝

1980年,18岁的鲍银妹还生活在临安西天目山,家中几个儿女中她是老小,高中毕业的她面临择业的问题。“我是家中老小,所以大家都疼我,让我读到了高中,几个哥哥姐姐初中毕业就不错了,老早就出来干活了。”鲍银妹说,因为读书没下地干过活,体力小就干不了农活,只能另外开始学门手艺。

当时,姑娘家学手艺无非就是两样,理发和裁缝。鲍银妹的一个嫂子就是学的理发,不过嫂子告诉她不要学理发。“理发每天要面对各式各样的人,有些邋里邋遢的挺恶心人的,有些还不老实。”鲍银妹说,嫂子强烈建议她学裁缝。但是鲍银妹的哥哥建议她学理发,毕竟不三不四的人还是少数,而且理发学完赚钱也快一点。后来,嫂子和哥哥各自帮她找师傅,谁先找到就学什么,最后嫂子先帮她找到了裁缝师傅。

鲍银妹还记得当年的师傅叫钱宛珍(音),在临安县城里,她的手艺还是小有名气的。“我们一起跟她学手艺的一共有7个人,学一个月,一人15块钱。”鲍银妹说,那时候服装款式少,就只有中山装、衬衫、皮夹克、工装裤和罩衫这几样,学起来快。一个月学完之后,鲍银妹又跟着师傅做了一个月,这一个月是不用给钱了。之后就回到村里,自个儿买了缝纫机等,开了裁缝铺。

一开始,她给村里人都是免费加工,练练手艺。觉得完全熟练了之后,才慢慢收点费用。“那时候,做一条裤子只要一块六毛钱,衣服也只要两块左右。”就这样,她在村里做了四五年。22岁的时候,她来到了筏头乡,姐姐鲍彩美在那开小卖部,她就开了裁缝铺。“就在现在的筏头老街上,老房子都还在呢。”

从筏头到武康

在筏头,鲍银妹把裁缝铺经营得有声有色,十里八村的乡亲都来找她做衣服。而后,又在姐姐的介绍下,遇到了自己现在的老公周中华,两人在鲍银妹25岁那年结了婚。结婚后,周中华也从厂里辞职,帮着妻子经营裁缝铺,挑边、锁扣眼、裁布料、熨烫等简单的工作他都能胜任。

自己是裁缝,那结婚需要的衣服都自己做了。鲍银妹给自己做了一套缎子棉袄,两套西装,一套罩衫,然后又给丈夫做了一套全毛的中山装,布料都是从杭州百货商店进的高档面料,在当时已经是很像样的婚服了。“那时候一套缎子棉袄要60块,是普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呢。”

两个人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幸福生活,裁缝铺的生意蒸蒸日上,又开了一家布店,然后两个人的爱情结晶也降生了。一直到98年,他们又将裁缝铺搬到了武康,就在现在店铺的旁边。“94年县政府从城关搬到了武康,筏头的老百姓去县城也方便了,不少人选择到县城里买衣服、做衣服,然后就是我们的孩子也大了,想让他上个好学校,就这么着搬到了武康。”

自搬到武康之后,鲍银妹的裁缝铺又搬过三次,但一直在现在的店铺附近,成了这一带的一家“知名”老店。“做裁缝,靠的是口口相传的口碑,所以有些顾客在我们这做了十多年的衣服了,要是搬了地方,对大家都不方便。”在鲍银妹的店里,有一架飞人牌缝纫机,是结婚前老公家里买的,现在已经30年了,依然很好用。这架老缝纫机,见证了鲍银妹裁缝铺的变迁。

见证服装变迁史

过了年鲍银妹就54岁,这35年的裁缝生涯,她也是见证了整个乡村社会服装流行的变迁。刚开始做裁缝的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到村里面,中山装、工装是人们的选择。80年代中后期,夹克衫、喇叭裤开始流行,年轻人穿的就得是这身行头。90年代初开始,西装又流行开来,不论男女老幼,大家都是西装。90年代后期,时装套装开始流行,特别是女士套装、连衣裙等等。本世纪初的十年,休闲装大行其道,宽松舒适随意。而在10年之后,网络购物突飞猛进,服装款式也是千变万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选择的服装面料也是呈现出了一个有趣的变化。在最开始,化纤面料在中国大地并没有普及开来,人们选择做衣服的面料只有传统的棉布、绸缎、毛料、皮料等,然后随着化纤工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对时尚的追求,各式便宜耐用的化纤面料被人们接受,特别是90年到本世纪初的10年。而后最近这五年,人们又重新选择纯棉这样的面料,特别是贴身衣物,为的是避免刺激皮肤。的确良、开司米等等这些曾经都在某一时间段全国流行,成为当时标志性的名词,但现在都已经成为了历史。

今年,在鲍银妹的店里,来定做双面绒大衣的人是特别多。在墙上,挂着一排已经做好的双面绒大衣,红绿黄蓝,色彩多样,等待着自己的主人。据鲍银妹介绍,今年已经有两百多人来到店里面定制双面绒大衣,而采访之时,她还在不停地赶制。“双面绒大衣保暖透气,穿在身上很舒服,而且关键是很有型,年轻的姑娘都很喜欢。”在鲍银妹店里,一件双面绒大衣的价格从七八百到一千五六不等,这里面的差别要看面料的羊绒含量以及款式差别。

作者: | 记者 李杰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