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被废弃的设备和劳动工具,砖瓦厂靠这些落后的工具为乡镇企业积累了第一桶金
我们所居住的大多数房屋,都是近三十多年以来建造的。这三十多年,正好是黏土砖瓦厂的黄金期。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有着砖瓦厂的历史性贡献。
对于砖瓦窑,德清人倾注着很深的情结。德清之根,也要从窑上说起。被称为“瓷之源”的德清,更为我们对砖瓦窑的历史打开了想象空间。
2013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科研人员在考察陕西蓝田一处仰韶时期考古遗址时发现,中国烧制砖的历史可以至少被追溯到距今5000~5300年前。
据介绍,在中国,砖被广泛用作建筑材料始于秦代。尽管考古资料表明,中国烧制砖的历史可能追溯到5500年前,但因此前的考古发现仅为一些红烧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砖块,使得中国烧制砖的历史难以获得确切的结论。德清的砖瓦生产历史悠久,在德清各地,现在还能发现许多古砖。近日,一条消息颇为引人关注,本报记者在我县古砖收藏者中发现一块“始立武康县”的古砖,以这块古砖为线索,或将揭开武康的县名时间起点,另一方面表明,我县的制砖历史已经相当久远,承载着无数等待破解的文明密码。
半个多世纪前,因为大量的砖瓦来自民间土窑,很难找到相关的记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德清以土窑生产砖瓦的方式还十分流行。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新安镇勾里片和下舍片以集体性质的土窑起步,开始建造以黏土为原材料的轮窑砖瓦厂,像勾里片出现了卫东砖瓦厂,下舍片出现了俞家桥砖瓦厂。
在新安镇政府,工办负责人杨顺利向记者介绍说,从今天的目光看,黏土砖瓦窑属于需要淘汰的落后产能,但从历史眼光看,它在乡镇工业起步阶段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如果没有这些砖瓦企业,就不可能有今天新安镇的工业基础。
杨顺利早年担任过当地一家砖瓦厂的厂长,对于新安镇尤其是下舍片的工业发展脉络十分了解。他说,在二十多年前,曾经有一句流行语:要用钞票就办砖瓦厂,要看产值就办印染厂。砖头的价值虽然不高,但利润可观,虽然印染厂的产品售价很高,但因为原料布进厂价已高,导致出厂价格也高,“产值数字”非常好看。因此,砖瓦窑的实际原始资本积累功能更强。
继勾里的卫东砖瓦厂之后,1972年至1973年,下舍俞家桥开始打造土窑生产砖瓦。经过四至五年的原始积累,俞家桥砖瓦厂于1976年上马轮窑,成为发展我县乡镇建材工业的急先锋。这家砖瓦厂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后,又办起了生产纽扣的塑料厂,当办厂的农民对塑料有了一定的了解,又从塑料转型到了眼镜厂,从眼镜厂又摸到了生产雨伞的门道。同样,勾里片的孙家桥砖瓦厂创办了纺织瓷件厂。孙家桥砖瓦厂还与西葑漾丝厂通过合办丝织厂,丝织厂的经营者通过艰苦创业发展成湖州华姿集团公司。
杨顺利介绍说,到了1985年前后,人们普遍从思想禁锢中走了出来,砖瓦厂赚钱的意识被广泛接受,新安成为德清县现代建材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下舍俞家桥的土窑转型为砖瓦厂后,样板作用开始显现,当时新安镇勾里片和下舍片纷纷争办砖瓦厂,高峰期勾里片有7家砖瓦厂,下舍片也有7家砖瓦厂。一家砖瓦厂一年可以赚取上百万元,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大家通过砖瓦厂来完成原始积累,开始解决很多以前办不了的事情。德清中东部泥泞不堪的泥土路从此浇筑成了水泥路面,脚踏车也从此时起开始进入千家万户。
砖瓦厂的示范效应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德清中东部刚刚开通公路,一些砖瓦厂开始购入桑塔纳轿车,用以谈生意跑业务。杨顺利说,别小看了一辆桑塔纳,在当时一辆普桑需要24万元人民币,绝对是个天文数字。因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年收入超过两千元已算中上收入水平。坐着桑塔纳出门,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巨大无比,让人“眼红”之外激发起了更多的农民兄弟办厂创业投身商海的欲望。
在新安镇太平桥工业区,车辆不断,厂房林立。这里有建材企业、毛纺企业、染整企业、炼油企业……俨然一个工业新城。杨顺利介绍说,说得通俗一些,这里的企业大多是靠当时的砖瓦厂“生”出来的,它们的母厂就是俞家桥砖瓦厂。如果当年不创办俞家桥砖瓦厂,很难说会有今天的经济基础和发展规模。
杨顺利回忆说,他年少时,从勾里的一家土窑中用麦草和油菜梗柴换得过青砖青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德清农民建房用的砖瓦都是从土窑中生产出来的。他认为,发展工业不可能一步登天,新安镇“以厂养厂,以厂办厂”,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乡镇工业发展之路。实际上,德清许多乡镇的工业发展之路与新安镇大同小异。众所周知,“高大上”的“德清模式”,也是起源于“低小下”德清砖瓦厂。直至今天,仍然起着持续的动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