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泞不堪的道路,就连走路都困难。早年的砖瓦窑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窑上运砖的电瓶车。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种重体力运输活要靠人工拖运,因为当时就连电瓶车那样的运输工具也没有。
黏土砖瓦窑,对于普通人,那是可以买到砖瓦的场所。这里生产设施落后,工作条件艰苦,但对于年近六旬的雷甸村村民杨珍珠,那是洒下青春和汗水的地方,是三十多年前放飞梦想的起点——这在今天许多年轻人看来,或是不能理解的人生选择。
如今,杨珍珠洒下过无数汗水的砖瓦厂早已不复存在,但砖瓦窑场上热火朝天的紧张劳动场景依然深深印在杨珍珠的脑海中,仿佛就在昨天。
“三四十年前,一个农民进厂当工人是很不容易的,只要有进厂当工人的指标,人人争着去,因为那是成为‘万元户’的有效途径,你不去,别人抢着去。”杨珍珠对记者说。
1980年,二十出头的杨珍珠怀揣着“跳出农门”的梦想,进入了雷甸一家集体性质的砖瓦厂当搬砖工:“进厂当工人,砖瓦厂只发了两只假衣袖(袖套)和一只饭单(围裙),连手套也没有。”尽管这是唯一的劳保用品,但在那时杨珍珠的邻居们看来,穿戴上工厂发的“准工作服”,已经很像工厂的工人了,那是一份“街上人”才能得到的令人羡慕的工作。
“你可能不知道,其实在砖瓦厂当工人,比农田里干活还要累,不像现在有先进的机械设备和动力车辆,那时候因为砖瓦厂刚刚创办,整个雷甸还看不到一辆汽车,手工做的活远比现在的砖瓦厂多。”杨珍珠告诉记者,都说打铁磨豆腐为天下第一苦,其实那时候在砖瓦厂干活,远比打铁磨豆腐还苦。
二十左右的姑娘正值青春年华,她们爱打扮,精通化妆品,熟悉各种服饰。但在杨珍珠的那个“青葱岁月”,她们被“妆扮”成了“男壮汉”。
“都知道一个工作日为8个钟头,但当时对于我们来说,几乎就没有8个钟头的概念,一天24个钟头,我们经常要做20个钟头,只休息4个钟头。”杨珍珠讲出了当时砖瓦厂令人吃惊的劳动强度。
今天的人们或已忘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砖头瓦片有多好销。“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在天上滚动一圈,产品就销出去了,钞票就进来了。”——这是许多年长者对当时产品供不应求的描述。
改革开放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国一片欣欣向荣景象,各种建材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供需矛盾。“砖头还未从窑里烧出来,就被杭州、上海的企业买走了。”杨珍珠回忆道,因为购买砖头的人怕买不到砖头,并不讲究质量好坏,销售根本不成问题,砖头还不断地涨价。
新安镇政府干部杨顺利早年当过砖瓦厂厂长,在他的记忆中,九五砖早年才卖2分7厘一块,很好销时卖到过4角8分一块的高价。尽管砖瓦销售有的年景好,有的年景差,但总体呈供不应求态势。
杨珍珠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砖瓦厂,最大的困难就是生产不出更多的砖头来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砖瓦厂给了工人加班工资,多做一小时,就多发一角钱的加班费。
“当时我拿39元的月工资,如果加班10个钟头,就多拿1块钱。”杨珍珠说,39元月工资在当时的雷甸人看来是“高工资”了,加上加班费,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因为像杨珍珠那样干三四个月,就能购买一辆脚踏车(自行车)。在1980年的雷甸,还找不到拥有脚踏车的农民家庭,即便有钱购买,需要票证才能买到;即便不用票证,也需要抢购;即便能买到脚踏车,也是很难找到一条平坦的道路骑行。
后来杨珍珠一家几乎就是全村最早购买电视机、安装电话机的勤劳致富户。这在当时附近的村民看来,砖瓦厂发的工资已然是一个天文数字。但人终究不是机器,与杨珍珠相同年龄的铁姑娘一个个都被累倒了。
“因为回家休息肯定会在路上浪费时间,厂里搞了一批地榻铺,做累的人倒下就睡,醒过来后又到窑场上搬砖。”杨珍珠说,因为工厂是集体的,进厂当工人的指标来之不易,加上每家每户都因为太穷,属于“穷怕了”的那种,因此非常珍惜这份工作,她生下小孩才一个月就去厂里上班,每次回家哺乳像冲锋一样快跑,一怕路上浪费时间,二怕旁人说闲话。
谈起砖瓦厂的往事,有年长者称当时有一个夸张的传言,有人甚至一天要做26小时,据称一个手脚稍慢的工人根本完成不了每天的定量,做了26小时才把一天的活干完。这个传言是否可信我们不得而知,但当时的劳动强度极大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每每遇到久雨初晴的“急转弯”天气,晒场上干泥坯砖早已用完,就需要抢晴晒砖,高强度的劳动就难以避免。
显然,这种靠高强度的运作方式维持不了多久。随着乡镇企业雨后春笋般出现,同时随着新办的砖瓦厂迅速增多,竞争的力量开始显现,工人有了一定的选择性,低强度高收入的劳动岗位开始向青年农民招手,砖瓦厂开始留不住工人,许多本地工人纷纷离开砖瓦厂。为了维持生产,砖瓦厂开始到外省招录工人。
“在砖瓦厂做了三年多,身体实在吃不消了,我终于有机会去了一家地毯厂工作。”回忆起砖瓦厂的青春和汗水,杨珍珠几度哽咽。她说,从农民变成一名工人,真的非常不容易,许多六旬左右的花甲老人,都有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留在砖瓦窑场、丝厂、绸厂、领带厂的经历,没有这些基础,或成就不了今天的“高大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