砖瓦厂堆晒的湿泥坯砖堆满窑场的空地。因为连续阴雨久久未干,趁着难得的毛太阳天,尽可能多晒掉些水分,以处理完最后的泥坯砖。
又至跨年之际。与往年不同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黏土砖瓦窑,我们沿用了几千年的黏土制砖生产方式,在现在这个跨年之际将彻底与我们告别,它将永远地退出德清的历史舞台。
2005年以前,我县共有黏土砖瓦窑60家,这60只“泥老虎”每年要“吃”掉耕地上千亩。2005年,我县提出用三年时间,关停60%黏土砖瓦窑的调控指标。目前,剩余的最后15家将于近日全部关停。
那么,关停前的砖瓦窑是怎样的生存状态,草创时的砖瓦厂留下过哪些青春和汗水,历史上的砖瓦厂作出过什么贡献,为什么贡献了力量的砖瓦窑又遭受了人们的唾弃,今后我们将走怎样的“砖瓦”生产路径,记者将通过五篇系列报道,试图从几个侧面保存住德清黏土砖瓦窑的历史记忆。相信,抛“砖”一定会引“玉”。
2015年的日历翻过了最后几页。德清最后的15家黏土砖瓦生产企业走到了关停阶段。西北风吹来了刺骨的冷,也捎来了“输入性”雾霾。
早在2015年上半年,《德清县淘汰关闭黏土砖瓦窑工作方案》出台,并告知这15家“最后的砖瓦窑”须在年底关停。
德清县整体关闭全部黏土砖瓦窑工作在半年多前就已启动,这标志着彻底淘汰黏土砖瓦窑到了扫尾阶段。
雷甸镇下高桥村。
这个四十多年前极左思潮下的“样板村”,已经褪尽了特殊年代的痕迹,留给相邻的乾元镇齐星村村民的最深的印象却是该村的一个大约60米高的砖瓦窑烟囱。
记者打听下高桥的砖瓦厂往哪里走,路边的村民说,最容易找了,东边的高烟囱那儿便是。
顺着村民手指的方向遥望,什么也没看到。雾霾之中,东边的下高桥村恍若变成了隐形村,高耸的烟囱更是隐匿无影,指路的村民只能尴尬地笑笑,告诉记者往东走准能看到烟囱。
越来越差的空气质量告诉我们砖瓦窑的确已到了该寿终正寝的时候。
厂址位于一排普通农居的后面,这是一家找不到厂名的砖瓦厂。
高耸的烟囱是砖瓦厂的标志。烟囱的一侧写着“德清雷砖三厂”的字样。官方的登记资料则显示这里是德清县富达砖瓦厂。
一间简陋的办公室内,砖瓦厂的老板娘坐在桌子边取暖。“根本赚不到钞票,过几天就要关了。”听说记者正在采访“最后的砖瓦窑”,富达砖瓦厂的老板娘说,老板外出办事去了,这家砖瓦厂原先是一家乡镇企业,他们是承包的,已经经营十多年了。
轮窑上传来隆隆的鼓风机声音。装运泥砖的小车不停地从砖瓦窑上进出。走近窑洞,一股热浪往外涌出,工人开着电瓶车载着烧熟的红砖带着一股热量往窑外运送,窑内窑外完全是两个世界,甚至有工人穿着单衣。
工人依然起劲装砖运砖,丝毫看不出要关停的迹象。窑上的一位管理人员向记者解释说,因为这几个月来连续阴雨,湿泥砖根本干不了,争抢难得一见的太阳,尽可能将剩余的半成品处理完,以减少些损失。
砖瓦窑南侧一间废弃的车间内,堆满了生锈的旧机器。一只流浪猫从里面蹿出来逃走了。这与窑上的热闹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
烟囱冒着白烟,窑上往窑里添加木屑的工人说,窑上的活本地人很少愿意做,他是邻村杨墩人,临时被朋友雇来帮忙的,能帮几天是几天,反正没几天要关了。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关吗?”记者问道。老板娘说,这跟养猪一样,对环境破坏太严重了。已经干了十多年,原本承包期限也差不多到了,也不想再干下去了, 其实砖瓦窑的污染比以前好多了,因为现在烧的是木屑,但是这条路肯定是走不远的。
“还不如养猪的人赚得多,真的是没干头的行当。”老板娘对记者大吐苦水。她说,原先以为今年(2015年)还有点赚头,但是天气一直不好,这种轮窑是靠天吃饭的,尤其是今年秋冬以来(2015年),天气持续阴雨,即便天晴也多是雾霾天,湿泥砖根本晒不干,产量也就一直上不去,平均每块砖的成本就高了,销售价差不多就是成本价,近几个星期砖价涨到4角多,但产量上不去。
在县经信委,能源资源科科长陈亚震告诉记者,至2015年底,德清县的黏土砖瓦窑还剩最后的15家,这15家砖瓦窑企业生产规模都差不多大小,轮窑门数大致在26个门数左右。这15家砖瓦关停后,意味着传统的黏土制砖落后生产方式彻底告别德清。
陈亚震说,去年12月,德清的砖瓦生产企业接上级通知暂时熄火停产导致企业的原材料库存来不及消耗,因此,原计划2015年12月31日之前现有的15座黏土砖瓦窑停火的规定,政府给予了适当延迟,但总体关停计划并不改变。据悉,这两天,砖瓦厂将全部停火,2016年1月31日前要完成15座砖瓦厂所有烟囱的爆破。这项工作还列入了县对乡镇的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