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甸镇一位种了十多年瓜的瓜农,今年已决定彻底告别种瓜生涯,拆掉了20多亩的瓜棚,转向其它领域发展。他说:再也不种瓜了,已经两年没利润了。
同样出生于雷甸的瓜农佘国兴,不但种了数百亩瓜果,而且还投入上百万元建了第二个面积达2.35万平方米的连栋钢管大棚,去年净利润有50万元。他是怎么做到的?
佘国兴,新田农庄300多亩瓜地的指挥长。通过不断的改良、创新,他的瓜地一年一个样。他认为,正是因为年成不好,他才想大赶快上,做别人不敢做、不想做的事。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化解成本的。成本上这一块,瓜种瓜苗引进、人工开支、大棚设施、田地租金这几块,凡是种植户都明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怎么省出来而且高效地干好。
就拿其中一块瓜苗来说吧。除了种子选用高端的优良品种(从浙大、农科院、西甜瓜研究所等科研院校采购)外,他还有自己培育瓜苗的本领。瓜地最好年年换种、轮作效果才佳,但由于土地不能年年换,西甜瓜苗全部靠嫁接来解决。一年他能培育出十万株嫁接苗,其中的9万株亩就全部用在自己的瓜地里。如果这些瓜苗都从外面买进,按成本价一株1.2元计算,瓜苗成本就降下来10万元。现在不但自用,还向外供应上万株苗,反倒是增加了收入。
大棚设施这块,在别人还在搭竹棚的时候,佘国兴已经用上了标准钢管大棚。去年从日本参观回来后,佘国兴将地里的老钢管大棚几乎全部拆除,换成连栋大棚。佘国兴说,对于拆下来的老钢管他也不扔掉,而是用在连栋大棚里搭第二层内棚。这样不是更增加成本了吗?佘国兴说,这些投资都能赚得回来。
原来,去年就完成并成功实施的县内第一个钢管连栋大棚,让佘国兴尝到了甜头。在这个面积达2800平方米的连栋大棚内,就生长着吊起来的西瓜。西瓜长在空中,站着就能把瓜摘了,更省力。甚至还让消费者自己来摘,这样又减少了人工成本;这瓜少了雨淋,病虫害也少,少用甚至不用农药,安全、品质有保障,还降低了农药支出;空中西瓜使得大棚绿意盎然,有观赏效果,也就有了卖点,贵一点也有了理由,观光客不断。一斤普通西瓜平均批发价1.5元,而这里观赏的吊西瓜不但不用运出瓜棚,直接由观光客自己采摘,价格4元一斤,翻了一倍多。
2015年,新田农庄每亩生产成本6500元,每亩产出9000元。在2012年左右亩产曾经达到万元以上,这几年虽然因大环境开始调整,但每亩的净利润依然在2500元左右。300亩瓜田按7成的实际产出面积利用率算,210亩的总利润在50万元左右。
“我们的西瓜价格上去了,瓜棚的投入自然就收回来了,其它成本也同样不在话下。”佘国兴说,现在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要求更高,因此对生产基地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样大面积地建设高端连栋大棚,看起来赏心悦目,采起来皮鞋不脏,人在瓜棚里玩得安全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