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旧俗,小雪之后家家户户就要开始腌制、风干各种蔬菜,包括白菜、萝卜,以及鸡鸭鱼肉等。天冷了,从缸里摸出一棵腌菜,加上几片冬笋,往锅里一炒,就能吃得别样的爽口。“我们农村人离不开这个味道,就索性把它当成一条赚钱的路子了。”新发地农贸市场307号摊主郑经冲笑着说。
在新发地农贸市场,记者来回走了几圈发现,专门卖腌菜的摊位只有郑师傅一家。在他的摊位上,七八个大大小小的脸盆内放满了株型紧凑、色泽透亮的长梗腌菜,摊位下是十余个装满腌菜的塑料桶。“我们城山村很多农民都是自家做腌菜自己卖,已有十多年了,味道正宗,市民们买腌菜都会上我这来。”忙着挤干腌菜叶子的郑师傅说,现在一天能卖掉两三桶,一百多斤。
每年春季三四月份和冬季霜降时节是郑经冲一家最忙碌的时候。“把卖腌菜当成职业后,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得确保有腌菜能够一年卖到头。”郑师傅说,为了提高腌菜的产量,一年中他们会做两季腌菜,春冬各一季。冬季霜降节气一到,地里的白菜就得抓紧收起来了,新鲜的白菜经过半天的晾晒后,当天就可以直接放入菜缸,依照一百斤白菜放五六斤盐的比例进入放盐工序。在确保白菜不会浮起来的情况下,等到二十来天,地道的长梗腌菜就新鲜出炉了,最多的时候家里的十来亩菜地可以填满大大小小的十几口菜缸。待到第二年春季三四月份,第二季白菜又可以丰收了,不过在产量上相比冬季会大打折扣。
“今年由于雨水天气太多,地里的很多白菜在雨水和霜的影响下,很多都烂掉了,产量减少了五成。”郑师傅摇头说,好在产量少了,价格上涨了。相比于往年1.5元~2元一斤的价格,今年的价格几乎翻了倍,达到3.5元~4.5元一斤。郑师傅坦言,上涨的价格正好弥补了产量的缩水,不过对我们农户来说,少了几万斤的产量,工作量上可就轻松多了。另外,由于今年的产量大幅减少,腌菜的销售周期就得中断一两个月的时间了,三月份左右就没得卖了。
如今,在城山村和郑师傅一样制作腌菜自产自销的菜农越来越多,种植面积少的六七亩,多的十来亩,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观,每亩地受益超过8000元。“今年的销售形势很好,现在已正式进入到了销售旺季,每天一两百斤不在话下。”郑师傅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