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庾村至石门卡的莫干山古道,以其优美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获评“浙江十大风情古道”。其实,登莫干山的古道还有好几条,每一条都有风景和故事。
日前,记者从庾村莫皋坞至剑池的古道登莫干山,至半山腰,发现一片乱石滩,好像是废弃房屋的遗址。再往上,沿途矗立着一个个的石柱,一直延伸至莫干山剑池。这些石柱由人工堆砌,斑斑驳驳,长短不一,看似年代已久。高山之上为何有成排的石柱?
下山后,记者在莫皋坞询问了一些村民,有的村民对石柱有印象,但不知派什么用场,更不知什么时候建的。后来问到了一位老人,他说,可能是水电站的石墩。
莫皋坞山脚处确有一座水电站机房,但从建筑的风格看,与山上的石柱应该不是同时代建造的。经过查访,记者找到了当年曾在电站任站长的许连生。许连生说,他1976年从部队退伍后,被安排到了剑池电站工作。山上的石柱不是他们电站的建筑,他曾听老辈说,解放初期那里有过一座电站,早就废弃了,具体情况不清楚。
难道还有另一座剑池电站?记者作了深入了解,终于揭示了一段不同寻常的水电建设往事。
查阅1992年版的《德清县志》,在小水电一节中,开篇就提到了剑池电站:“兴建小水电始于1956年。1958年,不顾主客观条件,到处规划兴建,以后有的下马,有的失败。莫干山公社莫干坞剑池发电站投资5万,历时一年多,建成后,因水源不足,管道漏水而废弃。”
那么当年的剑池电站是如何建造的?1958年,距今已近一个甲子,当年的小伙子,今天已到耄耋之年,曾经参与建造剑池发电站的人,不少已经离世。所幸的是,记者找到了一位当年参于电站建设的老人。
他叫杜承棋,今年97岁,1933年从东阳来到莫干山,之后没有离开过。大概是莫干山的山水好,年近百岁的杜承棋依然行动自如,思维清晰。提起建造剑池发电站的事,老人记忆犹新。
据杜承棋回忆,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莫干山,当时山上用电十分紧缺,主要靠一台用坦克发电机改造的发电设备供电。山下的老百姓家里则根本没有电灯。1958年,大跃进运动轰轰烈烈,有人提议,莫干山剑池瀑布的水白白流掉,应该建个水电站。于是也不作什么论证,立即动手施工。
在剑池瀑布下拦一个小水池,其出口处连接一根管道。管道是工人就地用黑铁皮敲打的。由于山涧地形复杂,高低不平,管道只能架设在一个个石柱上。这些石柱的石头取自于附近的山岩,工人凿石而砌,依山势垒叠,直至下游的发电机房,机房内安装了一台10千瓦的发电机。现在还能看到的一个个石柱就是当年留下的建筑。
在大跃进运动中,工人的劳动热情非常高,几个月后,水电站就建成试发电了。由于当时仓促上马,技术落后,发电机组试了很多次才发出电,点亮的灯泡是闪烁的,时明时暗。但是能够点亮电灯、带来光亮就算成功,大家为此欢心鼓舞。
可是问题接踵而至,先是薄铁皮做的水管承受不住压力,到处漏水,好不容易堵了漏,剑池的来水少了,冲力不够,水轮机转不动。就这样电站开少停多,几乎没有正常发电就废弃了。
建造一座水电站,只需投资 5万元,似乎不可思义,用今天的眼光看,5万元只够买几平米的住房。但在那个年代,一斤大米一角多,一斤猪肉四五角,5万元是一笔巨款。能够下决心在山坳里花这么多的钱建电站,足以说明当时人们对电的渴求。
德清最早的水电站,是1956年建的武康千秋八都星火水电站。接着就是大跃进前后的筏头电站、剑池电站等一批水电站。正如《德清县志》所说,这些电站的建设“不顾主客观条件,到处规划兴建,以后有的下马,有的失败。”当时为何要急于修建水电站,其中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
旧中国一穷二白,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号召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给百姓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行一句口头禅“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百姓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的时候,这成了中国人富裕的标志。但是要使百姓真的用上电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提出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紧接着,各行各业盲目冒进,在粮食亩产可达几万斤的氛围中,大家认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应该可以实现了。于是山区农村盲目上马小水电。剑池电站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的,是那个时代的缩影。
德清的小水电真正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随着德清“五小工业”的崛起,农业电力排灌、农副产品加工及百姓生活用电的需要,小水电应运而生。经过普查勘测,全县掀起了县、社、队三级办水电站热潮。至90年代初,全县共建小水电站30座,装机3737千瓦。这时的电站不再是盲目建设,建成的电站基本上都能正常发电,在百姓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电站至今还在使用,不过它的功效不再是为百姓点灯,而是发电赚钱。
第二座剑池电站也是在这个时候建设的。1974年电站开始兴建,在莫干山剑池下重建蓄水池,沿山开渠750米,在电站高差82米处建蓄水前池,用压力涵管引水发电。电站于1976年6月建成发电,由于建设时采用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电站发电正常,年均发电量大约7万多度,缓解了当地用电紧张状况。据了解,至今剑池电站还能使用。
对于今天的电力供求状况来说,一座小水电站几个、几十个千瓦的发电量,在生产、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在那个以“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作为人们富裕标志的年代,有电点灯那是很多人的梦想,莫干山的古道上就曾经发生过给人带来光明,让人圆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