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钟管镇干村村的干村大桥移建工程,于今年元旦正式动工。目前干村大桥的梁板和中间桥墩已全部拆除,两侧桥堍金刚墙正在拆除。随后,干村大桥将在新址上重建。
干村大桥实名安济桥,为三孔石梁桥,跨度近20米,宽约2米,高达5米。是德清现存规模较大的古代石梁桥。桥上有“民国壬戌年重建立敬助”款识。但是,相关史料记载,该桥已有多次重建,始建年代不详,其建筑风格似宋元古桥。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国家重点水利建设项目——杭嘉湖南排工程德清段建设的需要,经过文保部门综合评价和研讨,同意干村大桥为水利建设让道,搬迁新址。
干村大桥拆迁工程由杭州博大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在拆桥之前,施工方作了充分准备,对大桥的石构件作了定位标记。用钢架固定桥墩,以防梁板起吊时,桥墩倒伏。由于大桥的不少石构件已经断裂,拆除时容易移位,于是采用角钢捆绑,就像骨折后上石膏。目前拆除工作进展顺利。
记者在拆桥现场看到,干村大桥的桥墩处曾经严重倾斜,后来作过纠偏。桥的石材不一,有武康石,龙山石,还有其它石材,这证明干村大桥确实经过多次重建。究竟是什么时候建造的,或许在这次移建中得以考证。
干村大桥拆了,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引来许多人的观看和热议,不少人为此惋惜,尤其是当地人。但是因为是移建,拆而不除,他们感到欣慰。而干村大桥将移建至哪里?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事。
据悉,干村大桥可能向西南方向移动200米左右,架设在那里的一个僻静的河兜滨里。据了解,这是当地村民的想法,他们认为此桥原来在干村村,移建后应该还得在村里,而且尽量离原来的位置近一点。
但是有不少关注此事的人认为,当地村民的心情可以理解,他们及祖辈都在桥畔长大,习惯了这座桥的存在。可是干村大桥既然移建了,应该把它安置在更利于永久保护,更能体现其文物价值,以及让人观赏、游览的地方。
从事文保工作多年的朱建明,虽然已经退休,仍关注文保事业,他对古桥更是情有独衷,曾经考察了县境内所有已知的古桥梁。干村大桥拆除之前,他多次前往现场,从各个角度拍摄了大桥的原貌。朱建明说,干村大桥论长度,一般,但是它很高,古代石梁桥建得如此之高比较少见,可能与那里的河道古代通行大船有关。因为它有特色,所以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
朱建明认为,文物保护有一个12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干村大桥既然为国家水利建设让道,移建它处,那么应该予以“合理利用”。他的想法是,干村大桥最理想的安置地是蠡山景区。蠡山景区自然环境优越,山水相依,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在已是省级历史文化村落。那里本来就有多座古桥,有的还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加之最近又从外地迁入了3座古桥,古桥文化氛围浓厚。
提起古桥迁入蠡山景区,记者也有深刻的印象。2003年,位于干山镇茅山村杭湖锡线航道上的茅山高桥,因累受船舶撞击,面临倒塌危险,加之该处航道正要拓宽,茅山高桥需要拆迁。关于迁建何处有过争议,但最终决定迁到蠡山景区的观音漾上。事后,相关部门曾作出这样一个设想,今后凡有古桥需要迁建,都把它移至蠡山景区,按规划建造,使那里形成一座融于自然的古桥博物馆。
如今,走进蠡山景区,观音漾上的茅山高桥如长虹卧波,夺人眼球,成了蠡山景区的一道亮丽风景。干村大桥如果迁建至蠡山景区,那么它必定又为景区增色。今后,当人们走进景区,眼望一座座错落有致的古桥横卧于清澈的水面之上,将会感受到真正的水乡之美,乡愁油然而生。这样,古桥不仅得到合理保护,其审美价值也得到更好体现。
对于干村的村民来说,干村大桥既然搬离了原址,相距几百米与几里没多大差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地域感会越来越淡漠,现在乡镇与乡镇,村与村合并现象不少见,原来的干山镇现在就归属于钟管镇。况且,从干村大桥原址至蠡山景区相距不足10里地,按照现在的交通便捷程度,这几乎是没有距离感的,村民想见干村大桥,即刻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