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我县古砖收藏者汤国卫处,发现了半块残砖,引人注目的是,该砖的侧面有一排“始立武康县”字样,这让记者欣喜不已。关于武康立县及改名的年代争议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这块残砖或将改写武康历史。
细观此残砖,它应该是完整砖块的中下段部分,宽16厘米,厚5厘米,最长处19厘米。一侧有“始立武康县”字样,字体隶中带篆。此砖来自哪里?
据收藏该砖的汤国卫回忆:大约5年前,有人告诉他,洛舍砂村一建筑工地在平整土地时,挖到一座古墓,砖块散落一地。他到达现场时,墓葬的拱圈和前后部分已经挖掉,只留下两侧砖砌墓墙,长约2米,高约1米。经辨认,墓墙砖上的文字有两种:一种有“凤凰”字样,另一种有“武康”字样。在古砖收藏界,“凤凰砖”较有名气,“武康砖”在当时不入收藏之列,于是汤国卫收下了“凤凰砖”,顺带了几块“武康砖”。
之后,汤国卫也没有仔细去看“武康砖”上的文字内容。后来藏友之间交流时,完整的几块武康砖被人顺带要走了,只留下这块残砖,搁置在储藏室的角落里,一直无人问津。
听了收藏人汤国卫讲述砖的来历后,记者心情激动。
武康县历史悠久,但是何时立县,历来就有争议。最早记录武康立县时间的当是南朝的沈约,其所著《宋书》中说:“灵帝初平五年,分乌程、余杭为永安县,吴孙皓宝鼎二年,分吴郡为吴兴郡。”但是这段话中有两处错误,第一,初平不是汉灵帝的年号,而是汉献帝年号。第二,初平只有4年,没有5年。因为有错,引得后人争论不休,会聚到两个时间点:一个是汉初平间置县(一般认为是194年),一个是三国黄武元年(222年)。1992年出版的《德清县志》确定为后者。
武康立县时间有争议,而永安县何时改为武康县争议更多。《三国志》裴松之注:“永安县于晋太康元年改名武康。”沈约《宋书》:“太康二年,改永安为武康县。”最新的《德清县志》:“太康三年,改永康县为武康县。”宋《余英志》:“改永康为武康者,以同惠帝年号故也。”清道光《武康县志》:“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永安县为永康,寻改武康。属吴兴郡。县名武康始此。”
以上的记载疑问重重。记载中,武康县名的开始,从晋太康元年(280年),到太康二年、三年(281年、282年),再到永康元年(300年)。道光《武康县志》则只说“寻改武康”,干脆不说具体哪一年。还有,从永安县到武康县,有的中间有永康县,有的没有。记载如此之乱,让人一头雾水。武康县名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造成记载中乱象的主要原因是,历代学者是根据前人记忆的记载加以想象、推断,缺乏记录时间点的实物资料。
因此,汤国卫收藏的这块有“始立武康县”铭文的古砖非常有价值,它也许能够解开武康县名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之迷。
根据汤国卫的回忆,与“始立武康县”砖一起出土的是“凤凰三年作壁”砖。东吴凤凰三年是公元274年,如果这个时间就有武康县名,就与以往记载的都不同,这是一个新的发现,也许从此可以明确武康县名开始之年。
问题是,“凤凰三年作壁” 与“始立武康县”的文字,不在同一块砖上,这就有了悬念。据汤国卫说,当年他看到的墓砖墙排列有序,上面两排是竖砌的,用的是“始立武康县”砖,下面一排是扁砌的,用的是“凤凰三年作壁”砖,接着又是两排竖的一排扁的。这两种砖肯定出于同一墓坑。
但是,出于同一墓坑的砖,不一定是同一年代的。据汤国卫说,古代有拆墓建墓的事例,有的古墓中有好几个年代的墓砖。但是,这样的墓往往砌得比较凌乱,不符合规律。而他看到的这个墓虽然规模不大,却做工规整。两排竖砖一排扁砖的砌法,在古墓葬中称为“两竖一丁”,符合古墓葬建造规律,不像是随意而建的。也就是说,用拼凑的砖块砌造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砖上“始立武康县”的文字表达似乎不符合墓葬用语。一般墓葬用砖的文字,有年号、吉语、地名等。地名的表示如:丹阳古鄣、吴郡、乌程等等。而这块残砖为何在武康县前用“始立”二字?很像纪念碑文的表达。汤国卫收藏古砖多年,也没见过类似的写法。遗憾的是,这是块残砖,“始立”前后可能还有纪年或其它文字。因此寻找到完整的“始立武康县”砖成了破解它的关键。目前,汤国卫正在努力寻找当年被人带走的完整的“武康砖”去向。
不管怎样,“始立武康县”残砖的发现,使武康县名源于何时,有了一个新的探究方向。证实历史,实物资料最有说服力,也许,武康县名的时间起点就是由这块古砖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