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开始,县档案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征集家谱活动,到目前为止,已征集到各种家谱52套。其间,记者也在追寻一本家谱,现在终于有了着落。
很多年前,记者在网上看到一条内容:《武康英溪宣氏宗谱》民国七年续修,首修于元至正十一年。虽然记者不是本地人,与此地宣姓家族无关,但同为宣姓,对此事颇感兴趣。
为寻找此家谱,记者曾经到县档案馆查询,并无此书,他们也很想得到此谱。又到宣姓相对集中的筏头乡东沈村和上皋坞村的宣家门口,及洛舍镇宣姓较多的徐家庄查问,均没有。但此事一直记挂于心。
不久前,记者在网上看到,宣氏宗谱是由当年德清县清退办处理的,但并没有说明存放何处。于是询问一些老同志,他们对此事没有印象。日前,记者在已故的德清学者蔡剑飞写的一本书中看到,宣氏综谱保存于县博物馆。于是联系了县博物馆,确有此谱。
在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果然看到了“藏在深闺”的宣氏宗谱。该宗谱有一大摞,共41本,看上去非常陈旧,部分破损。
粗略整理,该宗谱有两套,一套是《宣氏宗谱》,有3卷。另一套是《武康英溪宣氏宗谱》,有38卷,其中部分重复。
《宣氏宗谱》,又名《武邑桃源宣氏宗谱》,内有这样的记载:“武邑之西乡十都,东沈古名桃源里有宣氏者,素称望族,其得姓始于春秋时鲁大夫臧宣伯,以谥为氏,历秦汉唐宋,灼灼其华。”关于宣氏是怎么到东沈的,有这样的记载:“自绍兴馀姚大莱山,洪武间因贸易而至武康东沈,配沈氏,卜筑而家焉。”该谱纂修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
《武康英溪宣氏宗谱》,又名《上皋坞宣氏续修宗谱》,该谱民国七年(1918)续修,首修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后又经过明永乐、成化、嘉靖,清乾隆、光绪续修。此谱经7次纂修,历时567年。
据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人员介绍,这两套家谱是文革期间,破四旧时查抄的,后来转入县博物馆,存放至今。
记者把此事告知筏头乡东沈村党支部书记宣宝强,他很高兴。他说,宣氏家谱的事,他曾问过当地老人,都说不知道,无从查找。关于宣家的来历,以前只知道祖辈传言:宣家的老祖宗是外地来的,给沈家打工,后来取了沈家的女儿,从此立脚繁衍生息。现在这个传言,终于在《宣氏宗谱》中找到了依据。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家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对于个人来说,我来自哪里?我的老祖宗曾做过什么?这是每个人都想知道的事。宣氏家谱的重现,不仅可以揭示德清宣氏的家族史,而且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相关的人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