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水上漂”神功重出江湖
www.dqnews.com.cn 2015-12-28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咚咚咚!咚咚咚!”、“嚓嚓嚓!嚓嚓嚓!”、“砰啪!嘭啪!”……

12月25日上午9时,一向平静安详的筏头乡东沈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贯穿村庄的盘溪两岸人声鼎沸,武侠小说中的“水上漂”神功在这里惊现,溪流中间飘荡着游龙般的长串竹排。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沿着岸边奔跑着、呼喊着、拥挤着,争相用手机拍照,更有大批专业摄影师托着长短镜头、支起三脚架、掌控着航拍机,记录着热烈而惊人的场景。盛行千百年于1959年中断的筏头乡“放簰会”在这里重新上演。

乡贤资助 恢复传统技艺

 东沈村是我县西部山区毛竹主要产区,千百年来,山民砍竹、拖竹、放簰,形成了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竹排是西部山区传统的水上运输毛竹的方式,在没有公路的年代,山里的毛竹全部是通过竹排自运的。直至1959年,对河口水库建成以及公路建设的发展,汽车运输代替了水上放簰,竹排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扎竹排这项传统技艺也就慢慢消失了。

今年8月份,东沈村在建造农村文化礼堂,挖掘山村民俗文化时,通过资料查证,特别是与大批乡贤交流中,大家一致觉得应该恢复水上竹排运毛竹的传统技艺,郎妙金当场表示出资赞助这项活动。随之,74岁的郎庆林、70岁的单利荣主动担当召集人,聘请80岁的宣阿道进行现场指导,村民积极贡献毛竹、报名撑簰、疏浚河道、围堰蓄水等,经过近4个多月的谋划、准备,选定12月25日“开水放簰”。

老少携手 毛竹顺水漂流

“现在50多岁的人基本上都没有现场观看过放簰。我从1956年、自己20岁开始学撑簰,也只干了四年多,就没有机会再干了。”宣阿道说:放簰是件既艰苦又充满险恶的活,抢簰、撞簰、扭簰、堆簰的凶险事,随时有可能发生。放簰工在放簰时遭伤残的可说是屡见不鲜,丧命的算来也不少。因为放簰过程惊险,所以需要身手敏捷、头脑灵活的青壮年才能参与。

今年56岁的孙财福是这次“放簰会”上头簰工,开了30多年的拖拉机。虽然自己没有干过,甚至没有在电影电视上见过,但是他聪明好学、水上功夫较好,特别是有股闯劲。被大家选中后,他又提议61岁的宣根火在簰尾。接着,70岁的单利荣主动在中间配合。

在弯弯曲曲的盘溪上,272根毛竹以帖相聚,帖帖相连。三名撑簰工头戴斗笠、肩披蓑衣、脚蹬山袜、手持长篙,威风凛凛。时而点篙索篙,时而勒篙牵篙,绵延80多米长的竹排顺溪漂流,急速直下,如长蛇游动,如蛟龙翻腾。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力拼搏,竹排终于抵达终点。

山乡民俗 传承浓浓乡愁

今年30岁的施晨霞是东沈人,现在萧山工作。这次恰巧碰到“放簰会”。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写道:“这是传承老一辈的技艺,我们年轻一代都没见过。想当年,老一辈就是用这样的交通工具运输毛竹。今日看到感触特深,也同时感叹老一辈人的智慧与辛苦。今天,我那2013年出生的小宝宝也看到了这一幕,虽然他还不懂,但如果这样一直传承下去,孩子长大了也会明白懂得的!”微信发出不到30分钟,点赞的就达80多人,许多朋友不停地问在哪里?是干什么的?明天来能看上吗?

来自上海的陈兰已经在东沈投资开办“富源山居”民宿,她说:东沈村森林覆盖广阔,辖区过境雨量充沛,河道宽阔,碧波荡漾,两岸青山秀美犹如“画廊”,很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正在现场考察的我县山浩户外运动公司负责人黄希睿接着说:我们打算跟东沈合作,将放簰作为今后的一个户外运动项目推出去,实现市场化运作,打造东沈特色旅游产品。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东沈放簰会”也引起了筏头乡82岁的民俗研究者王凤鸣的赞叹:解放前,筏头有三路放竹班,南路是上郎、百家坞、东沈、钱家边,中路是王回山、上皋坞,北路是大造坞、后坞、庙前、佛堂、姜湾。各路竹排汇聚到秋月潭进行交易,然后由合记放竹班运输到武康。当年,这些活动非常繁华,如今,东沈率先恢复这项古老的活动,不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可以成为有趣的摄影、户外体验、休闲项目,为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好品牌。

“放簰会”的由来

据清道光《武康县志》记载,古时候,我县西部山区南、北、中三路的竹木做成排,随水放运到秋月潭汇聚。各竹木户主找到买主出卖后,买主再把竹排随水放至武康,与各地买主成交转运。聚排于此,始排于此,故称“排头”。放排者聚会的团体简称“放排会”。

据传:明清时期,竹木山货盛行,在排头挂牌做生意的竹木山货店多达七十余家,显示出排头的兴旺发达。这时,章家秀才章百万适时提出改排头为牌头的主意,很快得到了行家、店主和百姓的称赞,排头地名很快被商业名称替代,牌头叫响了。后来,为突出竹乡特色,从“牌”转变为“簰”。清道光《武康县志》记载:竹木出山,簰行必于此,故名。早年的“放排会”也逐渐过渡成了“放簰会”。
 

作者: | 记者 王福田 文 宣宏 图通讯员 陈永良 王映明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