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尽孝重于天,一边是医者父母心。沈洪伟的选择得到了家人的理解,支持他全力承担起一个援非医生的重任。他随援非医疗队一同来到马里首都巴马科,一起战疟疾,一起救助病人;面对恐怖袭击,他毅然坚守岗位;他守着药品,就像守着患者的生命与希望……时隔近5个月,这位德清人在那片万里之外的土地上,工作、生活是否安好?通过联线采访,沈洪伟向记者讲述了援非在马里的故事。
“现在这里是下午5点多,我刚整理完药库回到寝室,谢谢大家关心,我在这里一切平安。新年将近,请代我向医院的领导和同事们问好……”远在非洲马里的沈洪伟在电话里诉说着思乡之情。
沈洪伟,县人民医院药剂师,第24批中国援非马里医疗队的一员,也是我县历史上第二位援非医生。今年7月20日,他收拾好行囊,随队奔赴非洲马里。
初到就遇疟疾高发
青蒿素让国人自豪
踏上马里的那一刻,恰逢雨季。马里的雨季是滋润的,雨水对于这片土地意味着更多的生机与收获。马里的同事告诉沈洪伟,今年的雨季与往年相比要长了好些,直到7月底还没有结束的迹象,但一旦雨水结束,滴雨不下的旱季就会一直持续到来年的六月份。
或许是雨神也眷顾着这批不远万里而来的中国朋友,生怕他们习惯了江南雨水的滋润,一时不能适应这里,而迟迟不肯离去。然而,也正因为雨季的延长,蚊虫的繁殖也比往年更甚,这无疑成了疟疾的温床。
来到医院工作后,沈洪伟立刻就感受到了疟疾在这座城市的高发。“每日前来就医的一百多名患者中,有10%~20%是疟疾患者。”刚到医院,沈洪伟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他这样描述:“到了非洲,才知道让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是多么值得自豪,因为青蒿素对当地的虐疾病患者来说,就是一剂‘救命药’。”
在青蒿素没有普及前,非洲当地流行的抗疟药品是某些西药,这些西药价格较高,也只有当地高官、商人才买得起。不少普通老百姓患了病也只能硬拖。此外,西药的药效也在下降,且还有不少副作用,会影响到肝、肾功能。而随着中国医疗队的到来,不但送去了医术,还有当地百姓所需的药物,其中就有治疗疟疾所需的青蒿素。
“疟疾发作时,通常头晕没精神,腰酸背痛,浑身关节疼,有时还会上吐下泻。但是患者在使用了青蒿素后,常常有着立竿见影的疗效,现在当地的医生与中国医生一样,都用青蒿素治疗疟疾。”作为一名中国医生,沈洪伟感觉欣慰和自豪。
恐袭没让脚步迟疑
坚守的更多是希望
沈洪伟驻守的医院是位于马里首都巴马科城郊的马里医院。11月21日,发生在巴马科丽笙酒店的恐怖袭击距离马里医院不到10公里。面对三位同胞遇难的消息,沈洪伟与队友们无不扼腕叹息,但面对责任,大家的脚步却从未迟疑。
作为一名药剂师,沈洪伟的工作就是医疗队援外期间中方药房的全部药品调剂工作,以及协助医疗队专家在药品使用过程中提供扎实有效的药学服务。马里医院的中方药房内只有沈洪伟一名药剂师,这也是整个医疗队唯一一处没有配备马里助手的岗位。
“既然选择了来到马里,就做好了坚守岗位的准备,虽然有困难,但总会被克服。”沈洪伟说道。
通过医院里的三尺窗口,沈洪伟每天要处理百余张药单。同时,他还要及时为药房补充病人所需要的药物。每隔一两天,沈洪伟就要到距离药房300米开外的药仓取药,每次来回都是一路小跑,仿佛拿在手中的不仅仅是药品,而是患者的生命与希望。
12月上旬,沈洪伟盼来了国内寄去的“新年礼物”,那就是新的一年所需的全部药品。见到药品的那一刻,沈洪伟激动得像个孩子,因为在非洲工作的五个多月来,他深深地体会到患者对药品的渴望。临近年底的日子,看着药仓渐渐空了,他的心也跟着空荡荡的。“这下好了,我心里也踏实了。”沈洪伟在电话中笑着说道。这几天,一有空他就跑到药仓整理药品,沈洪伟告诉记者,在中国医生处挂号看病的患者,中方都将免费提供药物,虽然免费,但这些药品是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在非洲遥想余英溪
家人支持成就“任性”
“爸爸,这是我手绘的非洲地图,我知道,你就在地图的左上角,西非。”最近,沈洪伟的儿子杭杭通过妈妈的微信给爸爸发去了自己准备了好久的一件“礼物”。看着那一张传送到手机中的手绘地图照片,沈洪伟哽咽了。
自从到了马里,沈洪伟与医疗队的队员们,每日就像战士一样在坚守,生活工作中的种种困难都在努力克服,唯有一份对家人的思念藏在了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在电话中,沈洪伟轻声地感叹道,孩子陪伴的缺失,妻子肩头的辛劳,年迈父母的担心,也都成了他心中最牵挂的事情。
“身处在尼日尔河畔,遥想着余英溪旁,远方的你们是我心底的思念。”这是沈洪伟写在朋友圈中的话。说起自己的坚持,沈洪伟也有自己的骄傲,他说他有最棒的家人作为自己的后盾,还有来自县人民医院领导同事对他的持续关心和牵挂,正是这些温暖支持,成就了他这一次万里之外的“任性”。
通过断断续续的信号,沈洪伟讲述了在非洲的种种事。“虽然远离祖国,远离家乡和亲人,业余生活枯燥,但我们为马里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也增进了中马两国友谊,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这是沈洪伟感慨最多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