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走进荷塘里的人生
www.dqnews.com.cn 2015-12-23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夫藕生于卑污,而洁白自若。质柔而穿坚,居下而有节。孔窍玲珑,丝纶内隐......四时可食,令人心欢,可谓灵根矣。”——《本草纲目》

自古人们爱莲、赏花、食藕,赞誉有加,却鲜见有文人墨客留下关于种植、护养莲藕的劳动者的文字。

地处浙北的德清下渚湖湿地是个水泽丰沛、盛产菱藕的地方(见上图),千百年亘古不变。有物产就能养人,有人就有故事。这里记录的就是这样一群长年劳作在湿地荷塘里的挖藕人。
 

老徐(右)是扬州宝应县人,今年51岁,长年以挖藕为生。秋风乍起,当荷叶开始枯萎的时候,他又来了。他和下渚湖的种藕人合作已经第八个年头了。阿荣(左)是这里的种藕大户,和另外几个村民成立了合作社,承包了下渚湖周边的一千多亩的荷塘。他们是老徐的大东家,看上去他们的关系很不错(图1)。
 


老徐人缘好又厚道,村里的人都愿意跟他出来赚钱。苦是苦了点,收益还是不错,一季下来,能赚个三五万元的。今年秋天的雨水异常多,但是,对于长期与水打交道的他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图2)。


这是一项带技巧的苦力活,不是一般人吃得消干的。隆冬季节,在冰冷刺骨的荷塘里,一泡就是五六个钟头,想想都让人打寒战!以前挖藕先得将池塘的水抽干然后用锹挖,而现在借助高压水泵将淤泥中的藕直接冲起,省时省力还不会伤到藕。品相好了,东家才能卖得好价钱。老徐说,东家有赚头了,我们拿了钱心里也踏实(图3)。

临近冬至,气温持续下落。今天的气象预报最低零下六摄氏度,池塘里结起了在南方少见的冰层,这应该是当地的极限低温了。懒人是干不了这个活的,必须得不停地干活才能抵御寒冷这一关!他们先破冰开道,然后再作业,还得小心防止皮衩被割破,这又额外增加了他们的工作量(图4)。

点上一支烟提提神!靠岸的时候,东家老板不失时机地犒劳一下他们。因为,在藕塘里,穿着密封到脖子的皮衩,除了干活其他什么事都做不了,别说抽烟,就是内急也得上岸解决(图5)。

把藕从淤泥中挖出只是完成了一部分工作量,还得将它们从塘里集拢、起岸并装上车,才算完工。根据约定,他们从东家那里可以拿到每担(即100市斤)38块钱的酬劳。据说,天好顺当的时候,一个人一天可以完成千把斤,这一阵天冷又冰冻,效率就低,估计顶多也只能做到七八百斤(图6)。

结束了一天的活,回到住所,天快黑了。他们的临时住所是阿荣妹夫家闲置的老房,只能避风挡雨,想洗个澡那是奢望。体弱怕感冒的,随便擦一把将就过了,只有壮硕的大汉才敢光着膀子,端上一盆热水使劲儿地搓着身子。此情此景,会让人想那白嫩的藕和周公的那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图7)

酒是必须要喝的。因为除了助兴,它还有驱寒除湿的功效。据说,长期干这一行的人很容易得风湿病。就着一瓶东北坊,四五个家常菜边喝边吃边聊,这是他们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光。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桌上就是不见藕这一道菜(图8)。

晚饭后睡觉前的时间段是最为清闲的,没有电视也不可能有娱乐活动,他们早早地就捂进了被窝。手机是个好东西,可以和家人通话,也可以看看可爱的孙儿。他们八月份就出门了,要到年底才能回家。老徐说,儿女都已成家,他已经做了外公、爷爷,不出来也能过,可是,干这一行二十多年了,停不下来,还得再干几年,给家里增加点收入(图9)。

床不够就搭个地铺或拼铺,丝毫不影响睡眠质量。他们睡得很早,当城里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也许已进入梦乡。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他们必须以充沛的能量去迎接新的一天(图10)。

前两天,他们被请来阿荣妹夫家干了几天,到今天中午完工。匆匆吃了午饭,然后就结账,这是约定俗成的。虽然也有讨价还价的时候,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因为工钱红过脸。阿荣说,今年年成不好,只及往年的七八成,保本都够呛,但是,该付的工钱一分不能少(图11)。


转场是三天两头的事儿。老东家用车把他们的铺盖工具拉到新东家,有点像以前吃百家饭的手艺人。虽然已经过了正午,但是他们还舍不得歇,马上又得套上那件又厚又冷的皮衩,趟入冰冷的却能温暖他们生活的淤泥之中。

俗话说,撑船打铁磨豆腐,天下第一苦,记者觉得挖藕人也应该列入其中。

之前,闲暇之时常会带着相机去下渚湖的荷塘转转,拍拍荷花莲子,总想倒腾一点出尘离染、采莲怀人的意境来,但终究因才情不达而没有出现值得炫耀的大片。倒是这一群来自他乡的挖藕人让我念念不忘,时不时地惦记着他们(图12)。

作者: 阿粱/图文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