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砖头里的道道真不少
www.dqnews.com.cn 2015-12-22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砖头对许多人来说实在太普通了,而武康居民汤国卫却把它们视为宝贝。不过,汤国卫喜欢的是古砖,在他的眼中,古砖有着非比寻常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汤国卫的职业是教师,目前教的是科学,喜欢古砖是他的业余爱好,这一方面源于他的兴趣,又与他的职业有关。用他的话来说,从研究古砖中汲取了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知识,增强了自身的学识和素养,有利于教学。

日前,记者走进汤国卫家的储藏室,地面和架子上整齐码放着各种古砖,如同进入了一个藏书室。细看古砖,上面有古朴的文字和图案,有的娟秀,有的粗旷。汤国卫说,这只是他的部分藏品,到目前为止,他已收藏完整的古砖2000多块,残的3000多块,有的品种还是非常稀有的。

偶然机缘 投入其中

汤国卫收藏古砖源于一次偶然。2007年的一天,汤国卫回老家戈亭,途经洛舍,见一建筑工地上散落着砖块,捡起来一看,砖的侧面有像花纹、又像文字一样的图案。平日,汤国卫除了教书,对历史、书法和美术比较感兴趣,砖上古朴的图案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有了第一件藏品。应该说,汤国卫收藏古砖既是偶然,又是必然。

从那以后,汤国卫开始关注古砖。从《盛世收藏》和《书法江湖》网站中,了解古砖收藏的常识,以后又结交了一批藏友,逐渐加深了对古砖的认识。他说,虽然古代工匠做砖的目的是用于建筑,但是,工匠在砖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图案与文字,这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也反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社会面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汤国卫说,古砖在收藏界被列入金石类。据传,吴昌硕、黄牧甫等这些当时的金石名家,他们篆刻的不少印章,其文字风格来自古砖上的文字。唐宋时期,用古砖改制的“砖瓦砚”,备受历代文人追捧。但是,相比其他金石文玩,认识古砖的人相对较少,收藏群体也小,古砖收藏属于偏门,其价值一直被低估,收藏的潜力很大。

汤国卫了解到,在古砖收藏界,江浙地区一直有优势,因为古砖最多就是出在江浙地区,而且江浙地区对古砖的认识由来已久,其文脉都在江浙。湖州地区曾出过很多知名的古砖。汤国卫意识到自己身在德清,收藏古砖有着区位优势。

四处寻觅 喜得孤品

每逢节假日,汤国卫常去乡下“踏青”,但是他的眼光不在山水花草,而在砖头。

有一次,汤国卫在武康狮山村,看到运泥车上掉落一块石头,走近一看,是块古残砖,上面有一个“贵”字,他立马追着卡车,直到倒土的工地,在泥土中淘到了古砖,砖上的“富贵”二字是美术体,书写得相当潇洒,他十分喜爱。

还有一次,他在上柏看到一户村民用捡来的砖块准备砌猪圈,征得同意,他一一翻看,品种很杂,其中有一块砖的铭文让他疑惑。这块砖上有“龙阳君之宅”、“太康”字样。龙阳君是战国年间名人,太康是西晋年号,关公斩秦琼,这是怎么回事?难道龙阳君与德清有关联?他欣喜地向村民买下了这块砖。

回家查阅史料,终于弄明白:我国砖的烧造和使用商代就有,但是目前尚未发现秦以前带有铭文的砖。龙阳君确实是战国人,是魏安釐王的男宠,他貌美妩媚,后宫美女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是中国历史上较早有记载的男同性恋者。后世把“龙阳君”用作男同性恋的代名词。原来这块“龙阳君之宅”的古砖是晋太康年去世的一个男同性恋的墓葬用砖。目前国内其他地方尚未发现这种砖,属孤品。
教训不少 经验更多

就这样日积月累,汤国卫的藏品丰富了起来,但是,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搞收藏开头容易,越收越难。光靠到处捡拾和向村民收购,已难以得到好砖,获得精品的概率更低。于是他拓展收藏思路,在藏友之间交换。其间他收获了经验教训。

大概六七年前,他去绍兴,以每块300元的价格,购得4块“永和九年”砖。过了一段时间后,经常有藏友提出要用藏品与他交换。交换的条件优厚,加之情面难却,汤国卫转让了。到了最后一块,一位藏友“死缠烂打”非要交换,汤国卫拗不过,同意了。几年之后。“永和九年”已身价倍增。目前一块“永和九年太岁在癸丑”的古砖市场价已飙升至近万元。而且一砖难求。

这次失误,使汤国卫加深了对古砖文化的认识。古砖之所以被人看重,主要是砖上的人文色彩。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作的《兰亭集序》,开头就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这块古砖与王羲之及书法联系在了一起。在绍兴出土的永和八年、永和十年的砖也有,但不被人看重,唯独永和九年被人追捧,这就是文化魅力,收藏就是要研究文化。汤国卫意识到,目前仍有一些古砖的文化价值尚未发掘,作为收藏者,应该要有超前意识。

古砖证史 受益匪浅

现在,汤国卫已经是湖州一带小有名气的古砖藏者,他加入了会稽甓社,他的不少藏品收录于古砖专集中。而对汤国卫来说,收藏古砖的最大收获是开拓了知识面。

汤国卫说,古砖能证史,从中可以看出国家的兴衰。很多人一听说古砖就会蹦出“秦砖汉瓦”这个词。秦时国力强盛,在高山峻岭之顶用砖筑起长城,工程宏大,举世罕见。至汉,国家仍然统一强大,对砖的制作要求很高,有“物勒工名”制度,即做任何器物之后这个“工”的名字要刻上去,以备后查。后世之人对秦汉时期高品质的砖瓦很欣赏,誉之为“秦砖汉瓦”。到了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国家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那一时期工匠艰辛度日,制作的砖明显粗劣,品质下降。晋朝,国家又归于安宁,砖的品质得到恢复。

而砖的文饰,体现了文化的演变。秦砖的纹饰还是比较单调,到了西汉中后期,砖的纹饰非常丰富,有神话、历史故事等等。砖上的吉语纪年文字,字体从秦、西汉时的篆书为主,到东汉时的隶书、楷书,再到两晋时的各种书体共有。而晋时正是书法的变革时期,所谓“唐诗宋词晋文字”,这些在古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经过多年的收藏,对汤国卫来说,要想得到一块令他满意的古砖已经很难。汤国卫说,判断古砖的好坏,首先看其历史价值,其次看材质,还要看品相,现在三者均佳的已极少。被收藏者追捧的古砖一般是指从汉至南北朝时期的砖,经历了1500年以上的沧桑岁月,绝大部分古砖已经湮灭。解放后的水利建设,农村集体养殖场建造,大量古建筑、古墓砖被移用。尤其是文革时期,无数古墓被砸烂、毁掉。现在农村农房改造也加速了古砖的消失。如不赶紧收藏,也许不久的将来有价值的古砖真的成了凤毛麟角。

现在汤国卫一边与藏友“打仗”,既交换各自对眼的砖,一边不放弃寻找。他利用寒暑假,走遍德清及周边地区的乡村,哪一个建筑工地有古砖,他便想方设法收下来,哪一处老房子、猪圈的墙上有古砖,他便记下来,并与房主人保持联系,以备拆迁时获取。

作者: | 记者 宣宏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