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得悉我县新市一家古玩店老板喜欢收藏铜镜,他的古玩还参加了嘉德拍卖会。众所周知,嘉德拍卖会的门槛较高,我县藏家能够参与其中,必定不一般。为此,记者找到了这位藏家。
新市镇西河口有一家名为“华珺阁”的古玩店,店主叫朱伟东,四十岁左右。记者问起拍卖会的事,他似乎并不在意,他说,这次参加嘉德拍卖的是几枚古钱币,之前他已多次参加类似的拍卖会。
“华珺阁”店面不大,陈列着玉器、木雕、瓷器等古玩,琳琅满目。店面最显眼处的玻璃橱柜中,摆放着许多精美的铜镜。聊起铜镜之事,朱伟东兴奋地打开了话匣子。朱伟东说,他祖上是好人家,开过当铺,老祖宗留下来的古玩有不少。在潜移默化中,打小就对古玩产生浓厚兴趣。26岁那年,他从新市电工厂买断工龄单干,开始以古玩为业。
几十年来,朱伟东经手过许多古玩,很多东西像流水一样来了又去了。不知为何,铜镜只进不出,成了他的藏品。收藏铜镜是源于一次偶然。二十多年前,他前往一位湖州藏友家中做客,看到了一面铜镜,这面铜镜与通常的不同,它的形状不是圆的,而是四四方方的,背面还有许多文字。藏友介绍说,这是铜镜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湖州铜镜。湖州铜镜多作方形,它的特色是背面的铭文为诗词。这种镜以富有文化内涵而闻名,北京故宫博物院中也藏有湖州铜镜。
从那以后,朱伟东对铜镜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湖州铜镜,他觉得,湖州铜镜不仅造型独特,更因为是自己家乡的东西,收藏起来更有意义,从此朱伟东开始收藏铜镜。早年,一般人没有古玩的概念,一些古玩都被人当作废品出售或丢弃。因此,朱伟东经常去废品收购站或人家要遗弃的物品中“淘宝”,常有所收获。朱伟东收藏的第一面铜镜,就是在废品堆里面淘得的。
当时朱伟东对于铜镜收藏只有热情,没有经验。有一次他在废品堆里找到一面铜镜,兴奋得不得了,当场将其买下。谁料事后请人鉴定,此铜镜品质很差,远远不值他花费的价钱。朱伟东虽吃了亏,心里却并不难过,吃一堑长一智,花钱买个教训也是值得的。
听说雷甸镇鲍家桥有一批人专门收购废铜做铜器,朱伟东就三天两头往那里跑。一次,朱伟东正巧赶上工匠在熔废铜,他猛然发现,废铜堆里有一面方形铜镜,赶紧拦下,抓过铜镜一看,正是一面湖州铜镜,他十分惊喜,急着提出要买下,那工匠不愿意,讨价还价,最后以三倍于铜料的价钱成交。这面镜子造型端正,背有诗词,有“青瑶草堂”字样,品相较好,算得上是一件好东西。
最令朱伟东得意的一面湖州铜镜,是十多年前从桐乡收藏来的。桐乡的一位老人也是一名铜镜收藏者,朱伟东在老人家中观赏藏品时,发现其中一面铜镜十分打眼,捧起细看,朱伟东吃了一惊,他发现,这面镜子特别厚实,比普通铜镜厚许多,且做工精良。老人告诉他,这是一面“母镜”,也就是镜子的模版,所以做工特别精细、厚实。朱伟东对这面镜子十分喜爱,翻来覆去看了许久,恋恋不舍,请求老人割爱。但那老人也是个铜镜谜,说什么也不愿转让。
朱伟东不甘心,此后又多次登门拜访,前前后后去了六次,老人始终婉拒。过了一年,那位老人去世了,朱伟东又向他的儿子提出购买的请求,多次登门,软磨硬泡。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家人最终被朱伟东的执着所打动,将铜镜转让于他。
多年来,朱伟东收藏了各种铜镜一百多枚,而且对铜镜颇有研究。据他介绍,铜镜的历史十分悠久,原始社会后期的齐家文化已有出现铜镜,这是迄今在我国发现的最早铜镜,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镜”。在商代、春秋战国时,铜镜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地走向民间,成为大众化的生活用具。唐代的铜镜最为精美。
朱伟东收藏的铜镜,从汉朝至民国都有。但是,他最喜爱的还是湖州铜镜,他把湖州铜镜,作为铜镜收藏的主题。藏友之间经常以物换物,只要有好的湖州铜镜,他会锲而不舍地去得到它,愿意用高价值的藏品去交换,他非常享受这样的过程。如果条件允许,他打算收藏更多更好的湖州铜镜。他说:“湖州铜镜是家乡文化,能将这样一种文化保留下来,收藏研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