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地方都有名称,叫法无论是“土”还是“洋”,它总有出处和含义。但有的地名却让人费解,钟管镇葛山村有一座山,称为齐眉山,就属于这种。
记者初次听到齐眉山,脑海里立即跳出举案齐眉的成语。难道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这里?
翻阅典籍,举案齐眉出自《后汉书·梁鸿传》,讲的是一位叫梁鸿的西北汉子一直不娶。与他同县有一位姓孟的女子,是个30岁的剩女,且长得又黑又肥又丑,家人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总说:“我要嫁像梁鸿一样贤德的人。”后来梁鸿果真娶了她。婚后,孟女打扮得漂漂亮亮,可梁鸿一连7天不理她,孟女不解。原来梁鸿希望娶的老婆是位穿着朴素、勤劳肯干,并能过隐居生活的人。孟女知道后便立即卸妆,埋头干活。从此两人相敬如宾。后来,梁鸿为避朝廷征召,携妻来到苏州皋桥,一家人住在大户人家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梁鸿每次归家吃饭时,妻子总是把摆放食物的案几举到眉的高度,恭恭敬敬地迎候他。后人称之为举案齐眉,形容夫妻互敬互爱。
这个故事很动人,但无论是人物、地点都与齐眉山无关。
进一步查阅史料,在不少史志中有关于齐眉山的记载,其中康熙《德清县志》载:“囚女山,后汉青州刺史姚恢曾囚女于此山下,故俗呼囚女。明章纳言嘉桢家此山麓,改名齐眉山,以山形若眉也。”
这段记叙,在后来的一些史料及民间传说中,演绎出一个故事:后汉青州刺史姚恢与述善侯沈戎,为避王莽之乱,迁馀不乡(今乾元镇一带)。姚恢的女儿是沈戎的媳妇,当时两家都想要在该乡的柯田山(现乾元镇北门外下兰山一带)居住,因姚恢的女儿悄悄把此事告诉了沈戎,沈戎抢先住在了柯田山。姚恢气恼不已,把女儿叫回,囚禁于一座山下,并起誓三代不养女。从那以后,这座山被称之为囚女山。明万历年间,囚女山山麓出了一个进士,叫章嘉祯,做官后,政绩卓著,在江南很有名气,后任兵部主事。一次回家,感觉囚女山名称不雅,于是根据山的形状像眉毛,改为齐眉山。
这个故事有史料佐证,看上去合情合理,齐眉山名称似乎就是从此而来,但是仔细推敲仍有疑惑。
明代的章嘉桢把囚女山改名齐眉山,是以“山形若眉也。”但是,从地图上看,齐眉山虽然东西长,南北窄,但形状并不像眉毛,到像番薯。也许是经历了几百年岁月之后,地貌有了改变,当初可能像眉毛。但是,既然像眉毛,为什么不叫眉山、眉毛山,而要叫齐眉山呢?这个“齐”是什么意思?
还有一种可能,明代章嘉桢并没有改名,齐眉山是囚女山读音的延续。在民间,地名的叫法,往往只注重读音,而不在乎意思。现在农村中,有许多地名与最初的名称,音同字不同的现象比较普遍。比如齐眉山所在的干山,就有“敢山”、“澉山”、“干山”的写法,但他们的读音是相同或相近的。囚女山与齐眉山的读音,按当地村民的叫法是不是相近的?
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记者前往齐眉山作实地了解。
位于钟管镇葛山村的齐眉山,紧靠龙溪东岸,是田野中一个孤零零的小山丘,山上林木葱郁。记者来到山下,无法判断山的形状,感受不到明代章嘉桢眼中的“山形若眉”。
齐眉山东南麓有一个住着三四十户人家的村庄,叫齐眉山自然村。在那里,记者询问齐眉山名的来历,村民说祖祖辈辈都这么叫。至于为什么?他们直摇头。问起姚家囚女的故事,有的人知道。在交谈中,记者听到当地村民说齐眉山与囚女山时的发音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可以断定,齐眉山不是囚女山读音的延续。
后来,记者寻访到了一位叫张熙临的老人,老人曾经是位教书先生,今年92岁了,身体健康,思路清晰。他讲述了汉代姚沈两家争地囚女的故事,还详细讲解了章嘉桢改名的事。至此记者终于弄明白了齐眉山的出典。
齐眉山确实是以山的形状来取名的。但这眉形在齐眉山村看不出来,因为这里离山太近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看出眉形来,得在山南的章家桥自然村看。
章家桥正好位于齐眉山正南,站在这里看齐眉山,长长的一条,中间略低,就像人的两条眉毛。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叫眉山、眉毛山,而叫齐眉山。这是因为此山的形状像两条眉毛,而且长得一样高,因此以“齐眉”名山。齐,在德清俗语中还有“齐整”的意思,表示长得端正、好看,有褒义。把囚女山改为齐眉山是改贬为褒,符合改名的原因。
而章家桥正是为囚女山改名的明代兵部主事章嘉桢的家。章嘉桢曾作《齐眉山山居》诗,其中有“晚来雨歇松风起,一道寒泉过碧山。”可以想像,当年章嘉桢站在家门口,望着囚女山,“齐眉”二字是由感而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