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市古镇游客中心对面,有一幢5层的建筑楼,是原来新市镇信用社的办公楼,后来改成了民居。这幢建筑平淡无奇,甚至有些破旧。但是,假如你上到楼顶,那却是别有洞天,一个空中花园呈现在你面前,将近三百盆各式盆景,造型各异,品种多样,琳琅满目。曾经,有个南浔老板想要以280万收购这些盆景,但都被主人拒绝了。这些盆景属于一个人,他叫郑跃平,今年57岁。在一个下雨的午后,记者来到这个“空中花园”。
栽种盆景40年
郑跃平首先带记者参观了他的“空中花园”,这里是楼房的顶层,大概有100个平方左右,满满当当地摆放着各式盆景。由于所处高楼,盆景都会用铁丝固定在架子上,以免被吹落到楼下砸伤了人,或者掉下来砸坏了植株本身。郑跃平说,他已经有近40年的栽种历史。
“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种树,以前在很多地方待过,每到一个地方,总会在单位的空地上种上几棵。”郑跃平原是信用社职工,先后在油车、白彪、士林、韶村、高林等地的信用社工作,每到一地都会在单位空地上种几棵树,比如水杉、广玉兰、桂花、石榴等等。“种了树,夏天就能遮遮荫,是果树的话每年还能吃点水果,等树大了还能派上用场。”郑跃平告诉记者,就在前些天,有白彪村的老相识刚联系他,当年种的几棵树现在因为村里搞建设要砍伐,询问他怎么处理。
在刚刚开始工作的那几年,郑跃平只是种植普通的树木。但之后,他认识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两个人开始研究盆景的栽种与造型,两人常常在一起讨论。在他这么多盆景中,最年长的一盆他已经种了有35年左右。这盆盆景是一株五针松,被摆在南面的最外侧,松枝舒展,古朴苍劲。
“这株树苗还是我和同事从温州去买来的。”郑跃平告诉记者,当年两个人先是乘船到杭州,然后再转车去温州,单趟就要十多个钟头。“35年以前,这棵五针松就要5元钱,一棵大柏松的苗要10元钱,相当贵了。”郑跃平说那时他和同事一人买了几棵,活到现在的就剩这一棵了。
潜心钻研思路巧
为了学习盆景的栽种和造型,他和同事还订阅了相关的杂志,一边看杂志文章,一边自己摸索。郑跃平说,以前订阅的杂志,现在他还收着放在库房里。在摸索中,郑跃平逐渐找到了方法,也慢慢地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进行实践。“你看看这棵针柏,有什么不一样?”他拿过一盆盆景,记者仔细看了一圈,居然发现有一个红色的手镯嵌在了树干之中,在绿叶衬托下,可谓巧夺天工。“这是一只玛瑙手镯,原本买来打算送给老婆,突发奇想送给了这棵“针柏”。当然后来又买了个更好的送给老婆。”
栽种盆景,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得有时间,得有资金,还有持续不断的关注和耐心,以及不断地学习栽种知识。郑跃平不打麻将,也不打牌,没事就在自己的“空中花园”琢磨。他拿过一盆最小的盆景,同样是一株针柏,但是高度仅有十公分左右,小小的植株如盘龙般弯曲盘卧。“这已经有七年了,想不到吧?”郑跃平说,别看盆景不大,但每一棵都要精心照料,构思造型,煞费苦心。盆景仅有少量的土壤,稍不留意就会枯死,每到夏天郑跃平每天都要花三个小时来浇水。
郑跃平特别在意环保,在他的“空中花园”里,有专门的雨水收集系统,用收集的雨水来浇灌盆景。他会用烟蒂泡水,用这些水来除虫,或者拿大蒜、洋葱捣烂泡水,也能起到除虫作用。2006年,郑跃平就已经拿到了驾照,但是他一直没有买车,坚持绿色出行。他把他的盆景当作绿色银行,买车的钱都存在里面了。
为盆景东奔西走
除了上面提到的去温州买五针松苗,这么些年来,郑跃平为了盆景可谓东奔西走、走南闯北。“年轻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去过宜兴,为的就是看看那边的紫砂盆,价钱便宜质量好,那边的人看到我德清的车牌,都感到很奇怪,这么远都能骑过去。”郑跃平还会常常一个人去杭州,去看书画展、工艺品展,借鉴传统中国山水画的灵感用于盆景的造型,每年的西博会工艺品展是必去的。“我早上买好包子,骑着摩托车先到杭州半山,停好车,然后转公交去展览场地,一去就是一天。”
每到一个地方,郑跃平首先打听的不是旅游景点,也不是特产小吃,而是哪里有专门的苗木市场。有一次在苏州的一个市场外的弄堂口,看到一个老太太挑着两筐黄山松的苗在卖,很便宜,他马上买了一些。后来与老太太聊天得知,老太太的苗都是自己播种培育的。
爱老树救老树
近来,郑跃平对各类老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开始抢救一些散落在村落田野的老树,这些老树大多面临被砍当柴的命运。郑跃平带着记者去看了他抢救的第一棵老树,一株老桑树,树高有七八米,胸径有近五十公分,一人无法合抱。这棵桑树具体有多少年,这不得而知,但如此之大的桑树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棵树原本在新市镇对峰浜一户人家的院子里,原是有两棵。有一天郑跃平路过,看到一个老太太在砍树,一棵桑树已经被砍倒了。他马上叫停了老太太,跟她说要买下另一棵。老太太起先不相信,后来以80块钱当柴火卖给了郑跃平。买树容易移树难,联系工人、叫运输车、吊机,忙活了三四天,移植种好一算账,总共花了6000元。
在此后,郑跃平又抢救了十多棵各类老树,常常是一棵树买来几十元,移植花费好几千。为什么要做这些?郑跃平抚摸着老桑树跟记者说:“新市是千年古镇,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样的老桑树代表着新市的蚕桑文化,它的价值不应该只是一棵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