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县人民医院脑卒中中心病床上,老人徐荣生(化名)正在活动着左上肢,两个儿子在一旁仔细陪护着。“看不出吧,我爸上星期发生了脑梗塞,还好走了‘绿色通道’,医生不到一小时就为我爸诊断了病情,并用上了药,要是再晚些,后果我们不敢想啊。”回想起父亲被送进急诊科抢救的那一刻,老人的两个儿子还是有些后怕。
11月25日中午12点35分,76岁的徐荣生吃完午饭后在地里干农活,突然出现头晕站立不稳,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妻子发现后,立即叫来了住在附近的两个儿子。14点20分,将其送到了德清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急诊科章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的症状并为其做了身体检查,患者左侧肢体肌力减弱,左上肢无法抬举,无法持物。“可能是急性脑梗塞!快,开通‘绿色通道’,进行头部CT检查。”
在检查的同时,急诊科紧急请神经内科会诊,神经内科主任马向东迅速赶到急诊科对患者进行会诊。根据患者的症状,结合CT检查结果,最后患者被确诊为“急性脑梗塞”。
急性脑梗塞发病后4.5小时内为黄金抢救期,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室医生立即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在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后,医护人员立即为患者开通了溶栓“绿色通道”。
此时距患者发病已过2.5小时,时间十分紧迫,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血液检查的同时,通过绿色通道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药物准备妥当。患者血常规、血凝、肝肾功检查结果迅速反馈排除溶栓禁忌症后,静脉溶栓药物在医护人员密切监测下缓缓输入患者体内。
约半小时后,患者神志渐清,自诉左肢肌力较前恢复。溶栓后约1.5小时患者头晕减轻,左侧肢体肌力基本恢复,手指可以活动。第二日中午,患者的左肢已能够自由活动。
徐老先生是幸运的。他在出现突发神经功能缺损后,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抓住了静脉溶栓黄金期,未遗留任何神经功能缺损。急诊科副主任雷伟告诉记者,溶栓是有严格条件的:年龄大于80岁;患有糖尿病;之前在服用抗凝药物或者曾经发生过脑梗等患者就会存在溶栓相对禁忌症。
患者年龄大于18岁,突发神经功能缺损,头CT检查显示没有出血或占位,明确急性脑梗塞诊断;另外,患者急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应正常;患者及家属同意静脉溶栓治疗。具备以上条件,并且在发病4.5小时内,方可在生命体征监护下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随着近年来脑梗塞发病率的提高,脑梗塞静脉溶栓已成为了众多医学人士关注的课题。在10月份结束的县人民医院学术月活动中,院方更是邀请了省市级各科专家进行研讨学习。县人民医院急诊科、神经内科、放射科、检验科及医务科五大科室也在会后组建了溶栓小组,为脑梗塞患者开通溶栓“绿色通道”,加快诊断时间,为生命争分夺秒。
雷主任在此提醒各位市民,近年来脑梗塞发病年龄逐年递减,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青年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多为: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先心病、卵圆孔未闭多见)、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家族史、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因此,具备上述危险因素的青年人应于日常生活中做好脑卒中二级预防,低盐低脂低糖饮食,戒烟戒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定期检查,早期预防。时间就是生命,如若发病,考虑到诊断及治疗准备时间,患者应尽量在3小时治疗时间窗内,赶到有溶栓能力的医院进行急救治疗,切勿延误最佳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