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顺治间邑人潘汝奇曾作《石山谣》一首云:“宋代花石纲,志载武康石……”原来武康也是宋代花石纲的产地之一,武康城西村至今还有一处名叫“花石开”的村落,瞬间感觉高大上的有木有?
遇见中响坞
11月27日,记者来到花石开村寻找“花石”,首先遇到了50岁的热心村民奚惠华。
“花石开村有大响坞,中响坞自然村。据道光《武康县志》载,响应山,其上有大响岩,小响岩,人经此者,随语应声。《吴兴掌故》:此山随入声大小响应,故有大响,小响之名。”记者一开始没有打听到关于“花石纲”的线索,于是就转而打听大响坞、中响坞,这下奚惠华恍然道:“有,有,那是在下龙头,我可以带你们去,就是路有点难走。”
在奚惠华的引领下,记者随他穿过了一片竹林,来到了一条沟渠旁,沟渠对面是一处巨大的石壁。奚惠华指着石壁说:“这片区域就是中响坞,我们站着的地方叫龙头口。沟渠是建造了对河口水库以后才开挖的,名叫南渠道,从前石壁下面是一条路。石壁以前更大,上面还刻着字,前些年开挖掉了一部分,刻字的部分是不是还保留着就难说了,因为石壁上长满了藤蔓,即使字迹还在,也很难寻见了。”
记者站在石壁前喊了几声,感觉山坞间似乎真的激荡着阵阵回声。
发现“花石纲”
从中响坞返回的路上,记者又在村里遇到了71岁的王红忠老人,记者继续向他打听“花石纲”。老人说,“花石纲”的事情他不太清楚,但他知道村里的溪沟边有一种黑色的石头,村里人都管那个叫“假山石”,有的人就拿那种石头去叠假山,他可以带我们去看一看。
沿着南渠道往前,行不多远,果然看到渠边有几块灰黑色、带条纹的大石头。德清籍画家石湮曾写过一篇 《寻石小记——发现花石纲》的文章。他认为宋徽宗赵佶所画的《听琴图》,画中人所坐的石头就是武康石。于是他在文中写道:“曾被‘黄绫封识’的武康石多数是受文人偏爱的园林假山用石,经我找寻,此类花石分二种……还有一种属于海相硅质岩,色泽灰黑,也是园林叠山的良好材料。前些日子回德清老家,住在武康,乘空闲,特地上了一次山,在文献中记载的地方找了一天,有收获。找了几块可以看得上眼的石头,就是画中道士座下带有灰黑条纹的那种,石头有大如方桌,小若拳头的。”
石湮带了几块武康石下山,配上底座以后,果然成了非常好看的房中摆设。
真有花石槛
据道光《武康县志》记载:“七都有石亘于路,高数尺许……内有小村,户皆殷实,后人因行履不便,采(铲)之平如槛,名花石槛。后写成花石开。故名。”
王红忠说,我们经过的地方原来有一个石门槛,他小时候还看到过,后来开挖南渠道,挖出来的土方堆在路边,石门槛就湮没了。他用手比划着石门槛的宽度说:“以前我们村里有句老话,到了石门槛,老爷都得下轿。因为石门槛比较高,会硌着轿底,所以里面的人必须下轿,轿夫把空轿子抬高了才能过得去。”
“花石槛,花石槛,后来喜欢简写,才写成了现在的花石开。”王红忠的说法,正印证了书上的记载。
神秘的佛像
“花石槛上面,还有一条石弄堂,山上还有一尊佛像,是为了镇住‘黄蟒蛇’的……”
从王红忠的口中,又带出了一个有趣的传说。他所说的石弄堂,其实是一条碎石砌成的古道,如今仅残存下很短的一段,当地人称之为“石弄堂”,而石弄堂就冲着山坞里一个名叫“燕子窝”的地方。
“如果站在公路上望进来,‘燕子窝’的地方形如一只太师椅,风水是非常好的。有一年刘伯温到了这里,他一看这里的风水,这是黄蟒蛇要一口吞掉燕子窝啊,于是他就命人在山上的一处石壁上刻下了一尊观音像,这样就把黄蟒蛇给镇住了。”
承蒙老人不辞辛劳带路,记者终于在山上见到了那处石壁。石壁上长满了地衣,想要清理一下石壁的表面,可惜石壁下有一个数米宽的水潭,人无法近前。因为事先知道石壁上有佛像,目光稍一搜寻,佛像的轮廓就清晰了起来,那是一尊双手合十的坐佛,但是下面的莲花座已经看不太清了。
关于这尊佛像的真实来历,地方志上并没有记载,但是更为花石开平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