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溪河源头之一的盘溪,自西向东,流经筏头乡筏头村时,从一座老桥下穿过。这座桥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秋月桥。秋月桥曾经是从武康进入筏头及西部山区的要道,随着对河口水库的扩容,水位升高,英红大桥的建设,秋月桥将失去交通功能。那么,它会有怎样的命运呢?
秋月桥原名为秋家桥,有可能源于桥南的秋家村。查阅史志,秋家村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乾隆《武康县志》。秋家村的村民秋姓居多,清末民初那里有一个大户人家,户主秋子明是英红镇(筏头集镇的老地名)响当当的人物。据说,其子秋游是国民革命军的一位少将。
秋家桥始建年代不祥,已知秋家桥名称最早出现在道光《武康县志》:“秋家桥,在县西三十里簰头镇东,下郎、东沈坞之水出焉。”此桥是秋家人建造,还是秋家人后来改名的,无从考证。但是,秋家大户秋子明于上世纪30年代出资修桥的事,当地老人是知道的,据说,其儿子秋游回家省亲时,把秋家桥改成了秋月桥。秋家桥处的秋家潭,后来也称为秋月潭。
秋月桥原来是一座石墩木梁桥,需拾级而上,只供人行。解放后把容易损坏的木梁改成了水泥梁,但桥墩未改。秋月桥的桥墩,迎水面犹如斧子的刀峰,且略微上翘,远看像一条船。当上游洪水来临时,它劈波斩浪,减少桥墩的阻力。桥墩是用武康石垒砌的,石与石之间用铁制蚂蟥襻固定,也许建桥之初没有这一设计,是后人修缮加配的,但是可以肯定,因为有了这些蚂蟥襻,才使桥墩更加坚固,得以完好保存至今。
德清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古桥,但是像秋月桥这样造型优美、保存完好的桥墩是仅存的,因此显得很珍贵。而对当地百姓来说,更在于精神层面,秋月桥有他们的念想。当地人都知道秋月桥,老人们更喜欢提起它的往事,许多人还对当年在激流中放竹排穿过此桥惊心动魄的场景记忆犹新。武康居民秋小瑾是秋子明的后代,虽然早年就离开了秋家村,可提起秋月桥,她总有一种亲切感,会勾起她年少时的许多往事。
秋家村曾经很兴旺,秋月桥车来人往,热热闹闹。1958年修建对河口水库时,部分村民搬迁到了筏头老街。2006年,水库扩容,周边农房再次实施搬迁,秋家村也在其中。现在秋家村农户已经全部搬离,房屋也已拆除。秋月桥变得冷冷清清了。
然而,当地百姓对秋月桥仍然非常留恋。年过八旬的王凤鸣老人说起秋月桥感慨不已,他说,秋月桥不仅仅是一座桥,它是老筏头的象征,筏头地名就出于这里。英溪河上游有双溪、合溪、盘溪、石胡梯水,山民把砍伐的毛竹扎成簰,沿溪而下,汇聚于秋月桥旁的秋月潭,然后从这里起运,沿水路到武康,销往各地。秋月桥是竹簰起运的地方,因此被称为簰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地名应用不规范,将难写的“簰”改写成“筏”,“簰头”变成了“筏头”,沿用至今。但是秋月桥与“簰头”的渊源不会变。
如今,在秋月桥上游两百多米处,一座钢筋混泥土结构的英红大桥正在建设中,大桥建成后,人们不会再走秋月桥,它将失去交通功能,秋月桥是否会被拆除?这是当地许多百姓的担忧。记者就此向筏头乡有关人员作了了解,据介绍,目前并无拆除秋月桥的规划。
水库扩容后,秋月桥会不会淹没于水下?记者向对河口水库管理局人员了解:2006年对河口水库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后,蓄水能力增加,如果按照目前规定的最高水位蓄水,秋月桥将淹没于水下2米左右。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完善,蓄水量可能会逐步增加。但是水库的水位是可以调节的,大部分时间,秋月桥还是露出水面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地百姓对英红大桥的建设,表示高兴,认为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件大好事,今后出行更加便捷了。对水库扩容也表示理解,认为这是造福百姓的公共事业。他们只是希望秋月桥不要被拆除,保留下来,那怕留在水下,也是一个念想。
秋家村,曾经是深山坳里的一个村落,后来有了水库,它成了傍水而居的村庄。秋月桥也一样,它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改变。将来秋月桥会随着水库水位的升降,时隐时现,这或许会成为一处独特的景观。在月色蒙胧的秋夜来此赏景,定会让人遐想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