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探寻德清“土生土长”的姓氏
www.dqnews.com.cn 2015-11-12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在翻看《汪氏家谱》的黄未末先生
 
德清汪氏名人,经典力学家:汪家訸
 
汪芒氏之君——防风氏像
 
汪姓图腾

姓氏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国人维系血缘的隐性纽带。上一周,本版及德清新闻网微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相继推出了德清十大姓氏及特殊姓氏的相关报道,受到了广大读者与网友的广泛关注。在线上互动中,网友纷纷留言述说着自家姓氏的故事。

姓氏新闻
引发“寻根溯源”热潮

 网友“忍本文六郎”表示,他姓闻,他为自己孩子的姓改为了“闻人”,虽然引起了妻子的质疑,但闻先生表示,自己在查阅古籍资料后得知,闻姓本就起源于复姓“闻人”,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认祖归宗”,而闻人姓在德清还是第一个。

 网友“感受”表示,他姓陈,他很高兴自己的姓竟然是“榜眼”,单位的人知道后纷纷羡慕他这个来自大“家”的人。但他其实是一名新德清人,从湖州长兴迁到此地,在此,他也感受到了一份新家的温暖。

 在众多网友的留言中,也有网友对姓氏的起源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网友“vally”表示,其在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查阅资料得知,沈姓最早起源于河南。

 对姓氏颇有研究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朱炜告诉记者,该网友提出的沈氏起源一说确实也有一定的依据。

 从古籍记载中得知,先秦时,沈姓主要活动于河南、湖北地区,在山西、安徽、陕西、甘肃、四川等地也有沈氏的足迹。东汉时,祖先沈戎将“沈氏”带入了浙江,随之子孙昌盛,一直到隋朝,武康(即今德清县)的沈姓发展成望族,而吴兴也成为沈氏的主要郡望(即一郡之中贵显的氏族)。

 除了沈姓的起源,每一个姓氏都有着“一箩筐”的故事。德清的“榜眼”陈姓起源于陈国,陈国建都宛丘,就是现在河南淮阳城关一带。德清的“探花”姚姓起源于舜帝姚重华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为避战乱与保全舜帝血脉永续,举家迁隐吴兴郡,而姚姓自诞生后至春秋期间,主要在河南发展。

深入挖掘
探寻德清“土生土长”姓氏

 细细探寻一番,无论是德清大“家”还是小“家”,多少都融入着一些“外来”的痕迹,那么德清有没有“土生土长”的姓氏呢?研究防风文化第一人欧阳习庸先生表达了他的看法,其认为,世界上的汪姓人士有可能是从德清二都古防风国的“汪芒氏”繁衍派生出去的。

 从古籍资料中查询得知,汪姓源于汪芒(罔)氏,而汪芒(罔)氏与德清有着莫大的渊源。

 1982年,欧阳习庸离休后定居在二都乡防风山下,参与二都乡地名志的编撰工作。在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时,欧阳先生发现日日与之相伴、时时叫响在乡民口头的“防风山”,竟是“非同一般”之地。他看到《国语·鲁语下》有孔子与客的一段对话:“客曰‘防风何守也?’仲尼曰‘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 封山、禺山其实就在今德清县的三合乡二都村。封山在唐朝的时候改名叫防风山。而禺山,现已改叫大山,在封山东南两里的地方。

 在《德清县志·防风氏国》中也曾记载一神话故事,相传曰尧王时,共工撞断不周山,神州一片汪洋。住在南方的防风氏身长三丈,用手将天上的泥灰取下来填坑洼,结果,泥灰化成大山,把洪水挤进海里。尧见防风本领大,便把封山、禺山(今三合二都一带)赐于防风。

 后来,大禹治水来到南方,封防风为防风国王。防风国有个大湖,叫防风湖(今下渚湖),从封山下望,防风湖汪洋水网,千港百河;阳光照耀下的水田又呈金色光芒,先民道之为“汪芒景象”,后人就称防风氏为汪罔(芒)氏。现三合乡防风山上的灵德王庙中就供奉着汪芒氏之君——防风氏像。

 后汪罔国被楚国所灭,其国人逃至安徽歙县一带,改称汪氏;这就是安徽汪姓。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德清的许多汪姓人士都是祖辈从安徽、江苏等地迁入德清。在得知德清的防风文化后,有部分汪姓人士表示,他们这是又回了“家”。

家谱续缘
家族文化代代相传

 为了进一步了解土生土长的“汪”姓,记者找到了对古防风国颇有研究的退休教师黄未末先生。

 在黄先生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份被细心存放起来的“宝贝”,那是四张八开铅画纸,上面是一行行用毛笔手抄写的字,仔细一看,原来这份被黄先生当做至宝的是其舅父汪家訸亲自手抄留下来的《汪氏家谱》,上面写着汪氏起源、历代子嗣,以及舅父汪家訸回忆祖先录。泛黄的纸上那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字迹,向我们述说了一个家族的传承。据了解,这也是在德清寻到的唯一一份汪姓家谱。

 黄先生告诉记者,就在08年的夏天,他还陪伴着来自新加坡汪氏商会董事,前往德清二都防风山寻根汪姓之源。在交流中,黄先生结识了与舅父们同属“家”字辈的新加坡汪姓主宾汪家裕。

 从汪氏商会带来的六册蓝色烫金字线装本《汪氏家谱》与黄先生手中的《汪氏家谱》核对后发现,原来大家都是唐代汪华氏的嫡出儿子(汪华,公元587~649年;今安徽绩溪人,因功封越国公,后人称之为“古徽州第一伟人”)。虽然在家谱中最早有记载的祖先已是在安徽,但黄先生与来自新加坡的汪氏商会董事都表示,汪氏的“根”在三合防风古国。

 在那一次的交流中,黄先生陪着汪氏商会的董事们参观了防风洞和防风庙,两份家谱因同一个姓氏牵起海峡两岸的缘分,也让来自新加坡汪氏商会的董事们对“故乡”有了更深的感情。

汪姓人氏
在我县的分布

 目前我县共有汪姓人士1899人,主要分布如下:武康镇448人,乾元镇149人,新市镇174人,筏头乡180人,莫干山镇331人,钟管镇146人,雷甸镇173人,三合乡106人,洛舍镇55人,新安镇69人,禹越镇30人,开发区38人。

 居住汪姓人士较多的村有:莫干山镇燎原村(汪家组),武康镇上柏村。

作者: | 见习记者 俞晓勤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