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钟管镇茅山村的岑炳林,住在农家别墅中,家里陈设算不上豪华,但也算是时尚。他家中有一张非常老旧的八仙桌,似乎与其他陈设很不协调。可是在岑炳林心中它的分量很重,时不时地去看看它,摸摸它。这是一张什么样的桌子,会让他如此牵挂?
岑炳林家的这张八仙桌材质并不名贵,是最普通的松木,没有雕花,做工简易,其中的一条腿还被烧焦了。这张桌子看上去确实有些年份了,桌面背后有“光绪念八年,岑金发记”的字样。岑炳林说,岑金发是他的太公,这张桌子是他太公请木匠制作的,至今已经有113年了,他们家几代人都在这桌子上吃过饭。桌子虽然破旧,但他们家一直将它当作传家宝。
一百多年来,这张桌子见证了岑炳林家的许多事情。其中有一个故事让岑炳林念念不忘。
1941年的一天,村中来了许多日本兵,他们四处劫掠,村中的老弱纷纷逃命他乡,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仍躲在村中,岑炳林的爷爷当时也在其中。日本兵临走前在村里放火,顿时黑烟腾起。年轻人冒着危险,赶去救火。岑炳林的爷爷回到家时,眼前的一幕令他心痛,只见熊熊大火已蹿至房顶。这时他看见,屋里的那张八仙桌一条腿已经烧着了,他顾不得高温灼热,冲进屋子,将桌子背了出来,桌子是保住了,但一条桌腿已被火烧焦。
重新安家后,这张桌子成了岑炳林家唯一的老家具。看到这张老桌子,岑炳林的家人总会想起那段往事。
解放后,岑炳林家的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好,许多家具置换了好几次,但这张老桌子,总是舍不得扔,始终留在家中。岑炳林笑着说:“我们家几代人,在这张桌子上已经吃了一百多年的饭了!看到这张桌子,就会想起我的祖辈,还有一家人围聚在一起吃饭的情景。”
岑炳林说,在他年幼时,饭桌上有很多规矩,这些规矩很严格,不容违反,尤其小辈,若是违反了饭桌上的规矩,少不了大人的一顿责骂。在他爷爷那一辈,为显示男尊女卑、长幼有别,女人和孩子都是不能上桌吃的。到了他那个年代,不能上桌的规矩已经没有了,但座位很有讲究,绝对不能乱坐,朝南的座位是“上座”,必须要留给家中的长者。吃饭时,大家各自坐上自己的位子,只有等到长辈拿起筷子时,晚辈方可拿筷,长辈不夹菜,晚辈是绝对不能先夹的。
吃饭时,饭桌上只有咀嚼声,如果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没有人会在饭桌上说话。“食不言、寝不语”,吃饭时讲话,被看做是不礼貌的,也不利于咀嚼食物,会伤身。吃饭时特别讲究“坐有坐相,吃有吃相”。所谓坐相,就是要坐得端正,身体不能倚靠在椅背上。所谓吃相,必须捧着饭碗吃,吃菜时要细嚼慢咽,不能“吧唧”嘴,长辈说,这是对一起用餐的人的一种尊重。
吃完饭后,碗里要“清清爽爽”,不能留下一颗饭粒。有俗语说,碗里米饭不吃干净,将来就会娶个麻子老婆,这是在告诫小辈,要珍惜粮食,勤俭持家。
岑炳林说,以前饭桌上的规矩看似古板,没有人情味,但是细想,其实都有道理的,这些规矩,其实是一种约束。
一张老八仙桌,记录了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家风,也展示了中国人的一种餐桌文化。如今,餐桌上的老规矩不必去墨守成规,但也要有选择地传承。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是中国人血脉相承的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