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钟管红亮肉鸭专业合作社基地内,有一间牛棚。牛棚里住着70头从凤山奶牛场转过来居住的公牛,它们是黑白花牛,荷兰牛与本地牛杂交而成的。但是,它们的居住条件可比凤山奶牛场里的牛好多了。
红亮肉鸭专业合作社社长许洪山说,这间牛棚内的黑白花牛住得舒服,最大的特点是,这个牛棚里没啥臭味。这批牛吃喝拉撒都在棚里,牛屎牛尿都在棚内,三个月里却很少闻到臭气。
这是真的吗?记者走到棚边查看究竟。正在棚内劳动的牛棚负责人,是钟管镇茅山村村民高金松。高金松看记者一脸狐疑的神情,顺手操起一把牛棚地上的东西自己闻了闻,确实奇怪,这些牛粪牛尿淋过三个月的东西,确实是一点臭味都没有。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奥秘就在牛群的脚底下。这些牛被圈进这里时,身下就已经垫了一张厚厚的“床单”:约50厘米厚的木屑。“这可不是简单的木屑,木屑里搀入了生物菌种,这些微生物菌种把臭味都消解了。”高金松说。
这个200平米左右的牛棚内,70头黑白花牛悠闲地在棚里或卧或行,身下放了约3吨重的木屑。这些木屑里拌入了约六公斤的菌种。这些微生物菌种最喜欢的食物就是牛屎、牛尿。当黑白花牛随意大小便的时候,菌种就像嗷嗷待哺的孩子,迫不及待地马上分解起来。“如果没有吃到牛粪,菌种很快就会因缺少养料而死亡。”高金松说。
三个月以来,这张50厘米厚的木屑+菌种制成的牛棚“床单”一直没换过,只是每过一段时间,高金松就去棚里,将木屑与牛粪翻一遍,看到木屑低于40厘米就再添加一些木屑进去。至于这些饱含牛粪与微生物的木屑有什么用途,高金松说,它将是最好的食用菌培养基料。而这套工艺,高金松是从海宁学来的,而且他知道萧山等地已经实验了三年,并且取得了成功。
接下来,高金松与许洪山还将做另一个重要的实验,就是将这张“床单”放进猪棚,看看它会带给我们一个怎么样的惊喜。许洪山说,这两天,就打算做这个试验。
走进猪棚牛棚,没有比臭味和粪水四溢更令人印象深刻和烦恼的了。这方法,是钟管一个与牛粪打了十多年交道的土专家从海宁学来的,对于破解奶牛场每天数十吨的牛粪,具有很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如果猪棚内试验成功,既可以解决我县数十万头生猪的猪粪消纳问题,减少消纳废水的土地供应,还可以解决肥料的来源问题,一举数得。
如果我县境内的猪舍牛棚都没有臭味,那么对德清的现代农业休闲观光产业也是一个品位的提升。不经过现代工厂化的工艺流程,原地就能让动物粪便成为人手可触摸的有机肥,对于传统畜牧业也是一项革新,对休闲农业有莫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