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康体育场街和兴康北路交叉口,有一位缝补衣服的大姐。这大姐的手艺在武康还小有名气,不少人是专门把自己的高档羊绒衫、外套等拿到她这里来补,“妙手回春”处几乎和原来一样。
“胡大姐,你的手艺真好,这补过的地方和原来的一样。”找到补衣大姐的时候,市民陈亚芳正好来取走自己先前留在这里补的毛衣,仔细看了原先有破洞的袖口,真的完全看不出来。陈亚芳说,几年前有一次自己的衣服不小心弄破了,衣服挺贵,有点心疼,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这位大姐补好了。“真的很难看出来,当时非常高兴。后来我有衣服要补就会来这里,都能补好。”记者仔细看了补过的地方,并不像一般人那样补了一块布上去,而是和原来的面料融为一体,不是陈小姐指出来,根本看不出来。
大姐名叫胡新莲,来自河南省固始县,今年53岁。来德清13年一直干这个活,一直在这个地方,只要不是特殊情况,每天都在这里坚守岗位。胡大姐告诉记者,作为家里的长女,从小就跟母亲学了一手好针线活,帮家人缝补衣物。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大发展,胡新莲随着同乡一起去南方打工赚钱,她来到南京一家织布厂。这家织布厂生产一些高档面料,有羊绒、精细羊毛等。而在生产过程中,这些高档面料因为各种问题会出现一定的瑕疵,需要进行手工修整,使之看不出瑕疵点,不致影响销售,这道工序就是修布。因为自己有着一手好针线活,又有耐心,胡新莲开始学习修布,并很快成为正式的修布工。这种修布方式,是将每块布断掉的经线和纬线分开抽出,然后用同样材料的线补回去,只要手艺到家,修补完的地方基本与周围融为一体,很难区分,所以叫织补。
在织布厂,胡新莲前后干了四年。后来她和老公回河南经商,不过几年下来没赚到钱,她又回到了南京。这次回南京她没有再进厂里,而是自己单开了织补摊,帮别人织补衣物。由于手艺好,生意不断。随后,她又教会了几个弟媳,还有几个亲戚,一起干起了织补手艺。2002年左右,大家觉得全都挤在南京,没有必要,于是就南下湖州,在各个县区独立发展,胡新莲来到了德清。“现在,我的两个弟媳一个在南浔,一个在安吉,还有亲戚在长兴,他们生意都还不错。”胡新莲说。
刚开始到德清的几年,生意不算好,后来一点一点旺起来了。兴康北路聚集了不少服装店,这给她带来了不少的客流。很多店里发来的衣服,可能有小的瑕疵,店老板发回去换货,耽误时间还要花邮费,所以他们经常拿来补一下,不影响销售也不影响顾客穿着。现在到了秋冬季节,胡新莲的生意非常火爆,等着她织补的衣物摆满了一大纸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