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原农垦部长边疆视察干山基地
②王教授在向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提建议
③干山街后实验场遗址
④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视察干山基地
浙大老教授到德清
11月6日,85岁的浙江大学老教授王兆骞拄着拐杖,来到了德清,与我县有关部门、乡镇负责人和企业家见了面。在座谈中,王教授说明了来意:此生还想做一点有意义的事,那就是德清有一块宝地,值得做一篇生态文明方面的大文章。
在王教授当天说的话中,记者看到了这样的表述——
“我这次是来提建议的。我的建议可以归结为三个一,就是一项申请,建议德清申请世界农业遗产或文化遗产;一个传统,建议德清建设一个生态追梦区;一本书,建议德清把本地区从古到今对生态的贡献与阶段性成绩记录下来。”
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块宝地,让王教授在85岁的高龄,还依旧坐车前来为德清鼓与呼呢?
王兆骞与德清的渊源
王教授念念不忘的这块宝地,是位于钟管镇干山村凤山脚下的一片水乡区域。这片土地,在三十年前,曾经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全国率先开展以乡镇为单位的生态农业试验地。
1983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不久,百废待举的关键时刻。当时年富力强的浙江农业大学教授王兆骞担任国家科技部“杭嘉湖平原水网地区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攻关课题。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德清县的支持下,以王教授为组长的攻关组来到了德清,组织了8个学科三十多个志在研究中国生态农业的教师、研究生,长期在德清蹲点,与当地干部、村民结合,进行调查研究、试验模式与技术的优化与创新。
王教授坦言,自己与德清有着非同一般的渊源。他的第一篇有关生态学的论文,就是在德清写成的。1978年王兆骞在完成水稻研究得到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和浙江省科研成果一等奖后,觉得将水稻与农业生态系统结合起来研究更为重要,就一头扑在德清洛舍陆家湾村民陆阿大家中,用生态学和生态农业的观点、方法,对德清的稻田、圩塘和农业生产经验进行了分析,才写出了这一生中第一篇生态学论文。
1983年开始的这场生态农业实验攻关,更是王兆骞一生中难以抹去的记忆,因为在这一次攻关实验中,他有了更加重要的发现。
这块宝地曾经惊动联合国
走进钟管镇干山村的凤山脚下,一片原始的水乡风光映入眼帘。一切都是那么静谧,仿佛千百年来从来没有惊动到它。谁也不会想到,这片沉静的土地,当年,曾经惊动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和9个国家的农业官员及专员前来参观考察,学习取经。
从王教授那里,记者得到了当年的一本论文集和一些旧照片。一件尘封了三十年的往事,就这样逐渐浮出了水面。
在这本浙江农业大学学报编辑室于1986年2月编成的《杭嘉湖平原的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农业论文集》中,记者发现这里刊登的,全部是以德清为素材的论文。以王兆骞为首的专家学者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经过两年的试验后,将有关的生态研究成果发表于此。
在王教授的论文《农业生态研究的动态和德清基点生态农业的设想》中,王教授就提出,在发展水产养殖中的问题是,德清一般的农户对种稻栽桑养蚕均较熟悉,而对养鱼都缺乏经验,大部分鱼塘产量不过两三百斤,如何使鱼塘和粮、畜、蚕桑之间通过食物网络关系达到良性循环的生态平衡,以稳定地提高鱼产量?如何在发展稻田养鱼技术的同时,研究它对农田生态系统范围内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的影响,明确其利弊和探讨合理布局原则与技术?
钟管镇下洋(当时为干山乡)养殖场拥有一个360亩的大漾,原来是一弘清水养鱼,每亩水面只产一百七十多斤。1985年,王兆骞带领的课题攻关组就在干山乡街后村建立了一个街后生态实验场,应用多层次良性循环的生态工程原理,以饲料喂鸡、鸡粪喂猪,猪粪沼气发酵、沼气孵鸡鸭和发电,沼气渣肥田为基本模式,开展了生态实验。这个场有14亩饲料基地和试验地,鸡舍6间,猪舍15间,沼气池(4个)48立方米;哺箱3只(蛋容量为12000只),沼气发电机一台(功率1.5千瓦),育雏室2间(50平方米)。这就是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举行的生态农业实验,事实上,目前我国的生态循环农业基本还是在这样的框架内进行改良。
这个实验场在1986年就出售肉猪93头,存栏75头,哺箱开孵到1986年出售苗鸡四万多只,近两千只种鸡,有力地促进了街后村和邻近乡村养鸡业的发展。三万多斤鸡粪拌进饲料喂猪,成为饲料里的四成左右原料,节省精饲料约38%,节省成本六千多元;每立方沼气可孵苗鸡95只,成本仅为0.19元,比电孵节约成本90%,而且不受停电之累,苗鸡强壮。生态场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较好地结合了起来。
姚金仙就是当年参加生态试验的村民,当年从生态示范场学得了经验后,姚金仙在1986年就养鸡三千多只,获利六千多元,同时向村民黄文庆出售了八千三百多斤鸡粪喂鱼,解决了大量鸡粪的出路,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增加了收入,同时又让黄文庆利用鸡粪养鱼,产量高而成本低,每担鱼的成本比其他养殖户降低10%。
干山基地生态农业的研究得到国内各方的肯定和重视,原农垦部长边疆、中国农科院原院长卢良恕、浙江省原副省长许行贯等领导多次到干山基地视察指导;干山基地也受到国际农业组织的关注,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曾亲临干山基地指导,许多外国专家来此交流指导。原干山乡政府主要负责人被农业部授予生态农业建设先进个人。
在一些当年留下来的老照片中,记者看到,庄稼的轮作试验在当时已经开始。在一片麦田里,插着这样的一块试验标牌,上面用中英文写着“麦-美国大南瓜-稻轮作barely-americanpumpkin-rice”。
在干山乡实验成功的基础上,全县不同地区根据生态农业原理实行综合开发,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而使德清迅速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生态县试点建设,1987年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示范县。干山街后村的实验带来的先进理念,推动了德清县的生态农业,从那时起,就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了。
那么,王教授在干山村究竟有什么新的重要发现?为什么当初将这个全国生态农业的实验地放在了那里?而今天,它又会遭遇什么样的契机?请看《一块水乡宝地的前世今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