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奇闻 德清最后的“老虎”
www.dqnews.com.cn 2015-11-09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最近,记者在采访中,意外听到了几十年前德清有“老虎”的旧闻,并且还有故事。这类“老虎故事”可信度有多高?记者寻找了见证者和亲历者。

听说南路曾有“老虎”

 今年春天,记者在莫干山镇南路村采访,偶尔听到村民讲起老底子的故事,有村民聊着聊着提到了“南路有老虎”。

 这听上去有点像陕南镇坪周老虎的故事,所以记者不以为然。但是,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又有人津津乐道地扯起了“老虎故事”。据称,当地还有退休干部将老虎的故事写进了自编的书里,于是记者来了兴趣。

 莫干山镇退休干部王金庆今年已经80岁高龄了。他是土生土长的南路福水人,异常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五年前还自编了一本名为《福水长流》的乡村简史。他将村里发生过的大事、要事、趣事和奇事都收集进了这本书里,还将村里人的打虎故事写了进去。

 故事的大概是这样的:1940年的冬天,一个叫年根的外地人来到南路福水,年根自称“很懂老虎”,他在福水附近的山上放弓射老虎。

 有一天,年根在福水与安吉交界的中坞东侧山上发现了老虎脚印,断定三天之内老虎必定会途经此地。

 于是,年根拉弓摆箭,并在箭头上抹了麻醉药。第二天,年根猜测箭头已经射中老虎,便带领愿意打虎的勇士上山寻找老虎。

 福水有个叫王阿寿的小伙子,是个当地的屠宰师傅,平常能够轻松对付一两百斤的猪猡,年轻气盛的他,一直走在最前面。

 年根估计老虎晕倒在放弓地点的附近。于是王阿寿与年根分头在柴草丛中仔细找起来。

 走在前面的王阿寿,果然在一丛乱草堆中发现受伤的老虎趴在那里,但当王阿寿看到老虎时,老虎并未完全被麻醉,老虎趁王阿寿尚未准备妥当就扑了过来。但是王阿寿并不慌乱,像平常抱猪猡那样顺势抱住老虎,但是老虎皮毛光滑,没抱牢,反被老虎扑着不放,结果王阿寿与老虎扭打成了一团,虎与人滚下山坡几十米。

 看到此情此景,年根吓坏了。便大声呼救。幸亏附近有搬运毛竹的村民,听到呼声急匆匆赶来,最后在同伴和赶来增援的村民相助下,用棍棒和乱刀打死了老虎。后来,年根将老虎运到杭州卖了,卖掉老虎的钱几乎全部用于王阿寿治疗打虎时受的伤。

 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可信?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南路村,找到了王金庆。王金庆说,当时他尚属幼年,在他童年时代,这个故事不断地被村民们提起,像他那样年纪的村民,几乎是听着这个故事长大的。

福水一带的打虎故事

 南路福水有座山叫高远山,解放前高远山的山顶上住着一户人家,主人叫王财宝,以种玉米为生,经常带着土枪,顺便打打猎。一天黄昏,王财宝在玉米地里采收玉米,刚要收工时,突然发现一只黄麂“蹦蹦”地跳过他的玉米地。他立刻操起土枪朝黄麂猛开一枪,结果大出意料,命中的不是黄麂,而是跟随着黄麂后面的老虎,老虎往上连蹿三回,一动不动地坐在了地上。王财宝怕老虎没死,还补了一枪,后来发现第一枪的砂子就已打进了老虎的耳朵。

 王金庆告诉记者,上面这两个打虎故事,他都是听村里人讲的,流传了很久。但是,当年的打虎人和亲历者都已不在了。他也怀疑,村民所说的老虎是真的老虎还是别的大型动物。因为,早些年,本地村民所说的老虎其实包括两种动物:一种是老虎,村民叫木梳片老虎,意思为皮毛花纹像木梳片;另一种老虎叫楼板花(音)老虎,皮毛花纹有斑点,实际上是一种豹子,不是老虎。所以他不能断定村民口口相传中的老虎是否是真老虎。

 流传于村里的第三个打虎故事,却是王金庆亲眼目睹了打死的“老虎”。所谓的老虎,其实是豹子。

 王金庆说,大约在1946年冬天,他已经十岁有余了,他有个伯父叫王圣宝。一天,王圣宝在毛竹山坞中的溪涧筑坝拦水,打算第二天放筏运竹。回家时天色已晚,翻越当地一个叫阴山岭的岭时,却遇两只“老虎”,其实是两只小豹子。豹子虽小但兽性十足,拦住了王圣宝的去路。这吓坏了王圣宝。王圣宝出于与生俱来的本领,随手操起插在腰间的柴刀,两只小豹子竟然被王圣宝乱刀砍死,连背带拖地弄回了家里。

 听说伯父打死了“老虎”,王金庆赶到伯父家里看“老虎”。王金庆告诉记者,现在回忆起来,当时打死的不是老虎,的确是豹子,只不过村民习惯将豹子也称作老虎罢了。

 虽然像武松一样打死了“老虎”,但是王圣宝越想越害怕,越想越不对劲,只感觉身体不适,大病一场。王圣宝打死两只小豹子后,大豹子天天在村边转悠,每到黄昏就在村边的山上吼叫,一连叫了一个多月。这只大豹子一来,吓坏了村民,一到黄昏,大家早早地关紧门窗,再也不敢出门,更不敢独自上山。

 “那个叫声,真的可怕,听起来震震动的。”王金庆说。

 那时候横岭福水流传一句口头禅:日里跑路呒工夫,夜里跑路老虎拖。据王金庆回忆,这三个“老虎故事”后,当地再没有新的“老虎故事”出现过。渐渐地,人们将老虎故事淡忘了,偶尔才会旧闻重提,让小辈们娱乐一下。

1963年还有“虎”出没

 令记者意外的是,德清山区许多村民都习惯将金钱豹称为“老虎”。武康对河口一带的村民,也将豹子称为老虎。

 1963年的一天,可能为德清最后的一只金钱豹出现在对河口西岑坞村的山上。从那之后,当地人再没有看到过金钱豹这种珍稀动物了。但是,在当时大家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意识,金钱豹被认为是危及人畜生命安全的害人之兽。

 对河口的西岑坞在当年被称作跃进大队。跃进大队周边几乎全是山林,村民上山打猎习以为常。

 那天早上,跃进大队的姚增林正端着饭碗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嗖嗖”地喝粥,忽而听到了山上也似乎有“嗖嗖”的声响,于是抬头朝山上一望,一只金钱豹正全神贯注盯着山羊,向着山羊靠近呢。姚增林尚未完全反应过来,只是金钱豹猛蹿着扑向山羊,山羊反应不及,刹那间就被豹子咬住了脖子,让豹子往豹背上一甩。姚增林随即大声呼喊,听到呼叫的村民一齐奔出家门。姚增林的大伯也听到了呼喊声,因大伯所在的位置离金钱豹较近,加上声音十分宏亮,几声大叫后,竟然吓怕了豹子,丢下山羊逃上山去。村民将奄奄一息的山羊抱了回来,最后因为流血过多,山羊还是死了。

 但是当天快到傍晚的时候,放羊的村民又听到了另外一批山羊的惨叫,竟然发现豹子第二次来叼羊,高声呼救,豹子受到惊吓扔下山羊再次逃窜,结果发现两只山羊已经惨死。

 金钱豹连续偷叼山羊,显然已经饥饿难忍。

 村里有个喜欢打猎的村民,在部队当过兵,还是大队里的民兵连长,枪法很好,准备与这只金钱豹较量一番。第二天,他特地找来一只湖羊,因为湖羊的叫声更响更长,容易引诱金钱豹,也容易让猎人发现金钱豹偷袭时的动静。

 这位枪法很准的村民将湖羊拴在了屋后的山林中,从窗口可以清楚地看到湖羊。

 湖羊在山上叼叶吃草,不停地咩咩长叹几声。一切似乎正常。

 但是,不出这位村民预料,饿极了金钱豹开始第三次袭击。随着湖羊的惨叫声响起,村民将枪口瞄准了豹子,呯的一声枪响,埋伏的狩猎者看到豹子蹿上半天高,往山上逃去。拿着枪的村民迅速往山上追去。发现地上留下了不少血迹,沿着血迹一路寻找,最后发现豹子扑倒在一块岩石上,死了。

 村民将豹子抬进屋里屠宰。姚增林说,当时他还是一名半大不小的小年轻,他看到豹子被吊起在村民屋中,豹子头吊在梁下,豹子尾巴正好碰到了地面,大约有三米长。按照常理,村民们可以分享一顿豹子肉大餐了,但是,当时村里非常穷,打猎的村民根本舍不得吃,而是用双轮车拉到武康销售。

 我们常把胆子大说成“吃了豹子胆”。但是,当豹子拉到武康,却并不好销。只卖1块钱一斤,却还很难销出去。豹子皮被卖到了收购站,最终以15元的价格成交。算下来,这只金钱豹连豹皮加豹肉,总共卖了一百多元。

 才一百多元?是的。西岑坞的村民说,当时,一户家庭一年能够积攒下一百多元已经非常不容易,当时的一百元是笔大钞票。

 说来也巧,打死豹子后,打豹的村民在劳动中意外弄伤了脚趾,不得不到武康医治,一结账总共花去了七十多元的医药费,打豹赚来的钱大多贴在脚趾上。

 大约两年后,西岑坞的村民听说银子山或余杭一带的村民抓到过一只“老虎”,估计应该是一只金钱豹,后来就再也没有听说过所谓的“老虎故事”了。

作者: | 记者 吴志豪
分享到: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