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人家一只普普通通的柴灶,如今随着农家乐洋家乐的兴起,也成了城里人眼里的一道风景。武康小朋友张弛在莫干劳岭亲戚家做客时,在大人的指导下,亲手烧了一锅香喷喷的柴灶饭。
星期天,记者和张弛一家去莫干山脚下的劳岭村白相,一进表姐家,孩子马上被灶头间里第一次看到的柴灶吸引。
这是一只普通的农家双眼土灶,锅与锅之间还有一只汤罐,煮饭炒菜时可以用火的余温暖热水,用作洗脸、洗碗。最引人注目的是灶花,内容以五谷丰登、年年有余(鱼)为主,并辅以花草图案及“方格纹”“长城台口”等线条装饰。一眼望去,五谷沉甸甸,鲤鱼跳龙门,四季鲜花开。鲜艳的色彩和通俗的画面,使灶花显得更加和谐雅致。
孩子好奇地走近,像看西洋镜似的一遍遍观赏。
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农村乡下,家家户户都烧柴灶,有单眼灶、双眼灶、三眼灶。不管是双眼灶还是三眼灶,锅与锅之间再放一个铜制或铁制的汤罐。为防止烧柴时烟灰从灶膛飞出落到灶台上,从灶台到屋顶砌烟柜的同时,还会砌一垛空心墙来遮拦。土灶的烟囱一直要伸出屋顶。记者小时候去乡下姨妈家做客,最喜欢坐在烧火凳上帮姨妈烧火。尤其是冬天,暖暖的,还可以趁机在炭火里煨几个番薯。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乡村也开始走上了电气化,用上了煤气灶、电饭锅、微波炉等等,柴灶基本上成了摆设,有的人家造新房,甚至不再砌柴灶。然而,自从城里人进山以后,柴灶又俏起来,客人都喜欢吃柴灶烧出来的饭菜。
锅子里倒了米,准备烧饭。张弛囔囔着要帮忙。大人把火点着后,又往灶膛里添加了些柴火,便把捅火棍交给孩子。柴火还没烧完,张弛又急着往灶膛里加柴,结果反而把火压灭了,这火一熄,烟就往外冒,熏得泪水直流。张弛奶奶又在一边示范:如果灶膛底下不留一点空间让空气帮助燃烧,就会熄火;一定要掏出空间,火苗就会带着烟从灶膛通过灶面空间升上屋顶,变成袅袅炊烟……经过指点,火苗又熊熊燃烧起来。一会儿,满屋都是米饭的清香。
表姐告诉我们,不少城里人,尤其是孩子,柴灶看都没看到过,觉得新鲜,看到你在烧饭,便在旁边看稀奇。柴灶与煤气灶、电饭锅比起来,后者省力,也比较清洁,但现在城里人来农家吃饭,都要求柴灶烧,香,好吃。农家农家,就要有农家的味道。反正柴不成问题,山上有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