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狭窄的村道行驶至龙胜村与埭溪交界处时,周围罕有农户居住。两车交会时,驾驶员需刻意踩一下刹车。
而就在这偏僻的小村落,隐秘着一个见不得光的院子。近日,记者用力推开满是斑驳锈迹的铁门,伴随着触目惊心的一幕外还有直冲鼻腔的浓烈机油味。
只见,400平米的空地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油桶,粗粗数了一下就有300多桶,重约50吨。地面泥泞不堪,土地早已被废机油浸蚀,阳光照射下,地面泛着层层金光。
这就是被我县公安查处的一处废机油收购窝点。经营此处窝点的是来自安徽安庆的黄某、陈某夫妇。
上周,新区派出所民警在走访中发现了该处窝点并进行蹲守。不一会儿,黄某驾驶一辆安徽牌照的蓝色货车开到了院子门口,车上装有机油桶。
正要下车时,狡猾的黄某突然发现车外有几张“生面孔”正朝他走来,于是便立即踩下油门,飞速驶离现场。一路上,黄某完全不顾自己生命安全,开得飞快,但仍被前方蹲守的民警拦截。“你们凭什么抓我,桶里装的是脱模剂而已。”面对民警的质问,黄某一直狡辩。
就在这时,民警从黄某的车内找出一盒名片,这张蓝色的名片上印有“杭州废油回收部”字样。在证据面前,之前还“振振有词”的黄某立刻蔫了。原来,早在2012年,黄某夫妇来德清谋生,见废机油有利可图,便在这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购买了炼油工具,放置了油桶、水泵等物,就算“开业”了。
当然,整个“炼油”过程,他们都是露天作业,油会渗透进土地,如遇下雨,油也会被冲到外面的沟渠中,造成环境污染。
在武康上柏附近,同样也是来自安徽安庆,许某和黄某这一对连襟却显得更为狡猾。9月24日,武康派出所治安中队中队长杨超在附近排查环境污染点。
职业敏感让他对一辆装满机油桶的农用车产生了怀疑。当时,这辆车正停在路旁修理机油线。身着便衣的杨超以企业员工的身份上前套近乎,“老总让我来这里找找有没有废机油卖,工地需要。”
面对送上门的生意,黄某并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却警惕地反问民警是否为环保局的工作人员。“我杭州老乡今年3月因为贩买废机油刚被抓”。
好在经验丰富的民警早有准备,之前已经做了一番有关废机油的“功课”,因此,经过一番斗智斗勇,黄某终于将民警带到了储藏废机油的窝点,位于104国道自来水厂附近的一处租房。
同样是一个空旷的院子,满是乌黑的油迹。沿着墙脚,凌乱地堆满了90多个油桶,地面上积起了一层厚厚的油泥渣。民警拿起一根细竹竿,打开一个油桶盖,将竹竿伸了进去。从油迹浸没的程度看,近70个桶里都装满了废机油。
稳住油贩子后,县公安部门立即联合工商部门将这一窝点查封,并暂扣了废油桶等相关物品。经审讯,黄某和许某并无处理废物的任何证照。
废油怎么来?流向哪?
据嫌疑人交代,平时,他们会从104国道武康路段边上的汽修店或者湖州的纺织厂以及矿山挖掘机处收购。收购价格为每桶300至800元不等。经过简单的勾兑等“技术处理”后,转手就能赚上几百元,以500元至1000元的价格卖给建筑工地。
为什么建筑工地会需要废机油?
记者采访了业内人士后得知,目前,废机油的主要去向为建筑工地,替代脱模剂使用。
脱模剂是防止物体粘结到模具或其他板面上,它可使物体表面易于脱离、光滑及洁净。而正规渠道购买的环保型脱模剂价格成本太高,因为不少建筑工地的施工方为减轻成本,往往购买废机油替代。殊不知,加工后的废机油环境污染很大。
此外,据环保部门透露,废机油一旦渗入泥土中,土壤几十年都无法修复。要铲除污染源,必须深挖,将受污染的泥土全部清除才行。渗入地下水,如处理不当,1斤废机油可污染1000吨清水,相当于7人一年的饮用水量。
据武康派出所副所长冯建超介绍,今年6月8日出台的“两高”司法解释,非法处置危险废物3吨以上,或者致使公私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行为,可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目前,涉案人员因私自收购废弃机油和出售机油进行非法处置危险物质并污染环境,已被县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