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日报 | 潮鸣天下 | 彩票 | 杭城就医挂号 [加为收藏] [设为首页]
我要投稿 ·我要报料 ·《德清新闻》数字报 ·新闻热线:0572-8889090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政要闻 | 社会民生 | | 乡镇 部门 | 德网专题 | 德清旅游 | 网上道德馆 | 拍卖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 德清新闻网 >> 德清摄影 >> 德清图库
文字:   打印

老物件过目不忘 平生喜欢钻“钱眼”
www.dqnews.com.cn 2015-09-28 德清新闻网

    德清新闻网版权声明:凡本网的所有新闻作品,版权均属于德清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微博、微信、论坛和手机客户端等其它方式使用上述新闻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德清新闻网”,以及该新闻作品的作者姓名。如有违反上述规定,本网将追究法律责任。



  说到收藏,家住乾元的夏建华在德清可谓是“元老”级人物。收藏靠眼力,夏建华的眼力很特别。平时他与人接触,过后便忘,再见面时,常常会弄出些尴尬。但如果看老物件,却过目不忘,乃至十多年后,他依旧能清晰记起那东西的细微特征。

  夏建华的藏品比较丰富,但令他最为得意的是钱币收藏。夏建华最初开始接触收藏是在80年代末,起先收集邮票,此后在杭州几个藏友的影响下,开始收藏银元,又过了几年,接触到了铜钱后,他感觉相比于邮票和银元,古钱币内涵丰富,也更好玩。

  开始,他的钱币藏品较杂,积累经验后,他专门收藏稀有品种,渐渐地,他的藏品令藏家们刮目相看,成了这一行中的佼佼者。

在夏建华的钱币藏品中,有一枚叫做“咸丰重宝”的钱币。说起这枚钱币的收藏经历,他很是感慨。

  2014年11月,夏建华在杭州西泠拍卖会拍卖目录中看到了一枚背“一百”的“咸丰重宝”钱币,顿时眼前一亮。细细一看,内心激动,多年来的收藏经验告诉他,这枚钱币此前从未露过面,也没有相关记载,很珍贵。夏建华暗下决心,要将这枚钱币拍下。

  这枚咸丰重宝来自一位美国藏家之手,起拍价就要40万元。当日前来竞拍的还有福建一些有实力的藏家,这让夏建华有些紧张,因为这枚钱币就出自福建,福建的藏家很有可能志在必得。照自己的实力,每2万元叫拍,叫上两次,44万元就已经是他的心理承受价位了。

  夏建华内心忐忑,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开拍后,竟然无人竞拍,夏建华心中暗喜,他也按兵不动。钱币流拍后,有了压价的可能,他赶紧委托朋友与卖家交涉。令他欣喜的是,卖家同意交易,一番讨价还价,价钱谈到35万元。这个价钱虽比拍卖底价还要低,但夏建华仍觉得还有降价的空间,没有买下。

  此后几个月,夏建华一直关注着这枚钱币的动向。临近过年的时候,夏建华准备出手购买,可对方将钱币带回了美国。得知这个消息,夏建华直拍大腿,后悔不已。夏建华明白,如果再犹豫,可能与此钱币无缘了。于是他找了有美国护照的朋友赶往美国,最后以38万元将这枚“咸丰重宝”收入囊中。

  在夏建华的收藏经历中,有一组钱币,令他念念不忘。那是一组珍贵的宫钱。所谓宫钱,就是皇宫里面的铜钱,一般不会对外流通,宫廷贵族用作收藏把玩,有着与众不同的收藏价值。成组的,更为难得。

  这组铜钱共有4枚,它们大小、厚度、风格一致,分别刻有:“光绪通宝”、“万寿无疆”、“富寿双全”、“天下太平”字样。

  2001年,“光绪通宝”出现在一次拍卖会,夏建华闻讯前去竞拍。底价三万元,拍卖开始后,竟无人叫价。拍卖会结束后,夏建华以两万元现金和一万元的藏品将这枚光绪通宝从藏家手中购得。
  2004年,夏建华又相继将这组钱币中的“富寿双全”和“天下太平”收入。今年9月10日。夏建华得知“万寿无疆”将要拍卖,便欣然前往,想要将最后一枚钱币购得,促成圆满。然而“万寿无疆”起价就达8万元,竞价人轮番竞拍,最终,以43万元的价格落锤。“万寿无疆”虽然稀有,可如此高的价格夏建华不愿接受,他认为,日后还有机会获得。

  4枚珍贵的宫钱,仅差一枚,虽是一个缺憾,但夏建华有独到的想法,他说,如果有朝一日,4枚钱币真的集齐了,虽然了结了一个心愿,但似乎少了追求,对收藏的人来说,有缺憾未必是一件坏事。

  如今夏建华收藏钱币仅200多枚,数量虽少,但每一件都身价不菲,令钱币收藏者神往。而在夏建华看来,一件藏品的价值不在于值多少钱,而在于其历史文化内涵。他表示,现在媒体有关收藏的节目比较多,但有些节目的‘营养价值’不高。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烂灿,收藏老物件更应该“玩”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而非仅用于商业交易。

  人物标签:夏建华,德清人,1959年出生,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业务员。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收藏,爱好广泛,藏品种类较多,而以古钱币收藏为主。他的钱币藏品数量不多,均为珍稀品种。夏建华擅长古钱币鉴赏,是圈内知名藏家,他虽没有参加收藏界任何协会和团体,但被誉为民间无冕鉴赏家。

作者: 记者 宣言
分享到:

相关稿件